首页 > 求职资料 > 初涉职场 >关于“我又成应届生了”这件事

关于“我又成应届生了”这件事

时间:

  近日,山东、湖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明确在省内事业单位招考中,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的情况。随即,不少网友在相关报道下留言:“终于可以大胆签工作了”“虽迟但到”“××(省)搞快点”。

  此前,对于应届生的争论主要在于是否已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以及毕业年限。本次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也主要是从这两方面着手:

  比如贵州省就明确,报考贵州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其毕业年度内无论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交社保等,均可按当年度高校毕业生报考;山东省各类事业单位在发布招聘计划时,可明确“当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情况。

  与此同时,针对毕业年限问题,湖南省除了不对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设限外,还将“高校毕业生”认定时间从两年内毕业延长至三年内;报考福建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央企在闽机构,“上年度毕业生具有工作经历以及社保缴交记录的,可报考应届生岗位”。

  从网友的反应来看,放宽应届生认定标准,无疑是切中了相当一部分正面临求职选择的大学毕业生的关切点。作为一个人才培养领域的概念,“应届生”本来泛指当年毕业的所有学生。但由于就业市场对于“应届生”与“非应届生”的区分,使“应届生”的概念在标识毕业年份之外,又有了更多隐藏属性。

  2002年,教育部、人事部等五部委联合发文,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针,强调应届毕业生在求职中的重要地位。2003年,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从求职角度来看,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在求职竞争中容易处于弱势。因此,在就业领域将应届生作为一个单独的群体对待,并针对性地实施就业扶持,有助于大学毕业生找到能够一展所长的岗位,提升人岗匹配度。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应届生类似于“一张白纸”,受既有工作方法、工作思维限制比较少,因而具有更强的可塑性,更容易实施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活力。这也是不少岗位定向招聘应届生的原因。

  基于效率与公平等层面的考虑,应届生一直是求职市场上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并且在择业、落户等多个方面实际享受到比非应届生更为明显的优待。比如,在一些尚未完全放开落户的城市,应届生可以通过学校推荐或通过工作单位直接落户,而非应届生则需要按照当地的积分落户制,在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纳税记录、社保缴纳等多项指标达到后才能申请落户。

  本意是保护、鼓励职场新人的应届毕业生制度,为何在近年来越发导致不少应届生面对就业机会时裹足不前?

  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由于信息的不对等、不充分,很可能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跟风、盲投等盲目行动,等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这并不是一份自己擅长的工作,严重的情况下,会在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中陷入严重的精神内耗。由于自己已经签约并缴纳社保,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再次求职就需要面临社招的从业时长、职业关联度等限制,换工作失败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应届生在未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前不愿意签约,宁可在毕业之后暂时不就业。这种应届生慢就业的情况正呈现蔓延趋势:智联招聘今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的比率达到19.1%。《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去年一项调查还显示,73.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迟毕业的同学;而42.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延迟毕业是希望保留应届生身份。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讲,应届生是“一次性”的机会,不少大学毕业生希望充分利用这次机会,一蹴而就地为自己博得更好的未来。

  近日,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已在2025届校招要求上,放宽了对应届生毕业年限的要求,希望主动拥抱更多人才。

  可见,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以积极的姿态化解“就业难”的问题。从网友“我又成应届生了”的发言,也可以感受到大家对于通过再次择业“重启人生”的强烈需求。

  但是,当我们在探讨放宽应届生认定标准、让青春不留遗憾的同时,这种依赖乃至反复使用“应届生”身份的择业观同样值得讨论。

  且不论工作的“好”与“不好”本身存在着相当强的主观性、相对性,就业本身既是一道关于工作岗位供给的“客观题”,也是一道关于就业观念、就业意愿的“主观题”。当我们仔细审视就业季的内在机理,大学毕业生们积极的心态调适对于择业、就业同样重要。

  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来讲,除去社会和企业的积极探索,真正能够对大学生就业起到决定性帮助的,其实是尽快从心理上扯下“应届生”的标签。“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无论怎样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给人才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有梦者逐梦,让金子发光。因此,对于个体的大学生而言,应该积极地去迎接挑战。

  在求职中克服一蹴而就,给职业生涯更多成长与改变的预期,或许也能缓解“我还是不是应届生”的焦虑,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