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写作指导 >批评何以成为艺术与科学的文类

批评何以成为艺术与科学的文类

时间:

  批评,或亦称评论。何以谓“批评”或“评论”?别林斯基在《关于批评的讲话》里说:“批评渊源于一个希腊字,意思是‘作出判断’;因而,在广义上说来,批评就是‘判断’。因此,不仅有对于艺术及文学作品的批评,也有对于科学、历史、道德及其他事项的批评。”

  虽然批评作为一个艺术元素,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但作为一种成熟文类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它是伴随17世纪西方政治动荡、科学发展而兴起的,最初的艺术形式粗糙而简单。但它随后在18、19世纪迅速崛起,成为西方文坛上不可忽视的一种文类。当然,伴随其发展也引来了不少非议,赫兹里特在《谈文学批评》中认为,搞批评的人喜欢“求异求奇”,“希望艺术鉴赏是一种垄断”,是“些咬文嚼字的家伙”,“像一群苍蝇,到处乱爬,嗡嗡乱叫”。对此,伍尔芙也颇有同感。尽管有不少负面的评价,但批评这一文类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文坛愈加显山露水、轮廓逐渐清晰起来。那么,其品性特质有哪些?

  当西方进入近现代社会后,即进入了某种犹豫、分离、表现个性的时代,也是个人情欲和个人利益膨胀的时代。此时,人们普遍认为,时代的一只脚跨过了神秘不解的未来的门槛,另外一只脚却还停留在已成陈迹的过去,忽前忽后,进退失据,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才好。这就要求学术界必须发出自己的“批评”声音,“在局部现象中探寻和揭露现象所据以显现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并断定局部现象与其理想典范之间的生动的、有机的相互关系的程度”(别林斯基《关于批评的讲话》)。

  因而,分析与研究的精神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一切都必须受到批评,就连批评自身也是如此。对于生活在近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光是“欣赏”是不够的,还得“求知”,没有“知识”就没有“欣赏”。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朗士宣称:“好的批评家便是一个记述他的心灵在杰作间之冒险的人”,他将批评家的批评活动称之为“灵魂”在“冒险”,这与赫兹里特认为“真正的文学批评,应该反映出作品的色彩、明暗、灵魂和肉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看来,将批评家的创造工作捧得如此之高,并非西方一两位学者的心血来潮,而是批评这一文类特殊的价值与作用,受到知识界的普遍青睐与倚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批评这一文类,也是在为人类的文明创造出“一个纯正和新鲜的思想的潮流”。

  批评能算是“艺术”吗?在一些人看来,批评家是一批具有鉴赏力的知识分子,但是缺乏艺术创作的能力,他们只能构成一个“文化掮客的阶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王尔德在《评论家也是艺术家》中提出的,“评论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既具有“创造性”,也具有“独立性”。

  所谓批评“创造性”,体现在一部巨作会给具有不同精神思想能力的批评者留下不一样的印象。就像人们欣赏一部优美的作品需要敏感的心灵一样,批评家理解一部思想性的作品需要付出睿智的脑力劳作。唯有如此,批评家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存在于这些作品之上,并且展现其神奇的生命力。赫兹里特说,批评家的“创造性”在于“可以使作品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就像炼金术一样,把铁渣炼成黄金——再把黄金炼成金箔。他们仿佛比所有人都更有洞察力”。

  批评的“独立性”,主要是指批评家要以一种“首创精神”写评论文章,其魅力在于摒弃了模拟类似的东西,不仅向我们显示了美的意义,而且揭示了美的奥秘,把各种艺术转变成为文学,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艺术的一致性问题。这就意味着,批评也如同创作一样,能显示“美的意义”,揭示“美的奥秘”,完成艺术的创造。诚然,要达到这一境界,批评家须通过多方面锻炼提升自身的批评能力,以便于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入微的评论。正如王尔德称:“最高的评论,是个人印象最纯洁的形式,它的表达方式比创作更富于创造性。”

  批评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学术界为了摒弃批评不如创作的传统偏见,而强调批评与创作共性和融合的一面,凸显二者均有“创作性因素的概念”,但二者毕竟是有区别的。诺斯罗普·弗莱在《批评的解剖》里提出:“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一种艺术,批评本身显然也是一种艺术。这话听起来,仿佛批评成了寄生于文学表现的一种形式,一种以业已存在的艺术为基础的艺术。”这听起来,似乎道出了文学批评是“二手贩”,是“生殖般的复制”,但却表明了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拥有自己的活动领域、知识形态和表现方式。

  诺斯罗普·弗莱认为,文学批评是一种“思想和知识的结构”,是依照一种“观念构架”来考察文学,批评的原理需要“从它所研究的文学艺术中逐渐形成”。由此,他提出了批评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主张,文学批评作为文类的独特性就在于它不仅是“艺术的”,而且是“科学的”。诺斯罗普·弗莱论析称:“在文学批评中,可能也正是一种科学要素,使批评一方面有别于寄生在文学之中的东西,另一方面又与强加于它的态度区别开来。在任何一门学科中,科学要素的存在都会改变它的性质,使其由偶然的变为必然的,从随意和直觉的变成具有体系的,并且确保那个学科的完整性不致遭到外来的侵犯。”

  诺斯罗普·弗莱试图彰显文学批评中的“科学”要素,揭示这一特性对于梳理文学批评知识谱系和发展理路有重要启示意义。文学批评在经历了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之后,已经从最初的感性印象批评向更加学理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其立足之基、发展之本。因为如果仅仅强调其“文学”的一面,就容易混同于其他门类,最后只会落得被吞噬的命运。

  20世纪以来,随着各种现代学术思潮的蜂起,文学批评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杰弗里·哈特曼在《作为文学的文学批评》里提出,20世纪的新批评运动,“I.A.瑞恰兹和其他的一些人,他们开始寻求一种更为精密、更加原则的,甚至‘科学的’或者在理论上是基础性的艺术研究。这恰好发生在俄国正在开始寻求‘文学’的严格定义的时候”。事实上,新批评与俄国正是在现代语言学转向的大背景下,努力将批评这一文体引导至更为学理化、科学化的道路上。

  可以说,随着20世纪西方学院派批评家的崛起,他们从本能的直觉和专业知识两个层面展开对文学艺术作品的体味与评价,与过去的评论作品相比,更为精确和更有深度。《大英百科全书》评述道:“学院派批评家具有圆熟的技巧,善于分析文章,发现隐藏在无规则现象后边的内部结构。他们能够分辨最简单的诗歌、戏剧的表象特征和内在意义。他们的能力之一是需要比作者本身更敏锐,渴求发现别人没有察觉的更深的意义和暗喻。他们主要是展示自己更加良好的感觉力。”因而,文学批评成为20世纪西方学者各显其能的竞技场,也成为一般读书人竞相热捧和追逐的对象,难怪西方学术界会出现一种说法,19世纪是历史的“黄金时代”,而20世纪则是“批评的时代”,诚哉斯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岸现代中国散文学史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18ZDA264)阶段性成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