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实录 >刘小波 潘庆玉:追溯奇异的想象 发现隐秘的关联——三下《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实录及评析

刘小波 潘庆玉:追溯奇异的想象 发现隐秘的关联——三下《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实录及评析

时间:

  刘小波,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重庆市学科带头人,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首批特级教师工作室、渝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教育部第四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小学语文功能性阅读教学研究》,指导1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市、区级赛课获一等奖,现任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教学中心主任。

  师:通过单元第一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作者通过想象创造出宇宙的另一边秘密的神奇。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作家顾鹰阿姨的这个故事,去学习她想象的秘密。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来带着大家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

  师:“肠”是翘舌音,“醋”是平舌音,读得都很准。最后这个词,单独读叠词的时候,第二个“痒”可以读轻声,但是带上了“的”字,第二个“痒”就读三声。一起再读这个词。

  师:表达很完整!原来是心脏跳动的声音,所以我们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可以读得稍微有节奏一点。一起读。

  师:你们都很会提问。“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怎么变的?变了以后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来默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作业。

  (出示: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写“我”要变成一棵树的原因,哪些自然段又写了“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奇妙事情。用“\\”画一画。)

  生:请大家看第4自然段。“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师:显然,第5~23自然段就是写“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事情。(边说边标注“\\”)

  师:你们看,我们这样简单地画一画,就大概了解了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个想象故事的。请大家都在第4自然段的末尾画上“\\”。

  师:“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又是怎样变成一棵树的呢?我们先来自由地读一读第1~4自然段,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生自由读书勾画,出示相关段落)

  生:“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这里很有意思,一般人不会想到要变成一棵树的。

  师:站在树下,就想变成树,很符合小朋友的心理特点。内心有了一个想变的想法,就真的变化了。(板书:内心想法)难怪英英会惊叹。(指末句)读。

  师:老师先来想象会变成什么,你们来感叹。我真希望变成一只鸟,这样我昨天就不用长途坐车,一展翅就可以飞到我们会场来上课了。

  师:真是一个活雷锋啊!不过,“我”帮别人写字,是想展示“我”的字写得特别好,可不是帮别人做作业。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支笔!还有哪些地方想得有意思?

  生:“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师:变的过程身体会发生这样有意思的反应,感觉就像真的一样。(板书:身体反应)原来顾鹰阿姨是这样想象的,(指板书)她先写自己内心想变什么,接着又写身体发生了奇妙的反应,“变身”就完成了。我们来读一读这几段话,感受一下文中的“我”变化过程的奇妙。老师读妈妈的话,你们读文章中写“我”的话。

  师:哦,身体开始缩小,还会慢慢发光,慢慢变成一个灯泡的形状。这是身体在产生反应,很有意思的想象。接着交流。

  生:我想变成一只小蜗牛,我的身体会慢慢缩小,背开始变硬,长出一个壳,我的身体可以缩进那个壳里。

  师:“我”变成了一棵树以后,又发生了哪些奇妙的事情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课文第5~23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哪些奇妙的事情。

  师:小动物和妈妈都住进了鸟窝。我们把它们看作是一件事,概括成鸟窝里住进亲人和朋友,也用一个词表示。(出示:住进亲朋)

  师:你丢掉了一个比较关键的信息。肚子咕咕叫,想到了爸爸做的糖醋排骨后,她的身体有一个很真实很好玩的反应,是什么?

  师:对啊!正是因为她流口水,小动物才会以为是天上下雨了。但其他小动物可不这么认为,它们认为是什么?

  生:虫子撒的尿,牛奶打翻了,大树在哭,以为是水珠。实际是从她嘴巴里流出来的口水。

  师:原来“我”变成了一棵树以后发生了这么多有意思的事情。刘老师特别好奇,顾鹰阿姨是怎样想象出来的呢?我们先来读一读关于“长满鸟窝”的这几个自然段,看看顾鹰阿姨是怎么想象的。(出示段落)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哪些想象特别有意思?

  生:我想的是五角星形,就是我的作业做得很好,就会得A+五星,从这里想到了五角星。

  师:原来“我”变成一棵树后,长满鸟窝这件事,是作家顾鹰阿姨联系了数学知识想象出来的。(板书:知识。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拿出学习单,三个人为一个小组,上面标有笑脸的就是你们要研究的段落。先请学习“住进亲朋”的小组汇报想象得最有意思的地方。

  生:最有意思的想象是妈妈拿着大包和小动物们一起住进了鸟窝里。鸟窝很小,妈妈那么大,怎么住得进去呢?

  师:鸟窝一般只能住鸟儿,现在居然让一个成年人住进去了,这个想象是有点夸张。我有个疑问,她不是不想让妈妈喊她吃饭吗?为何还要把妈妈也请进鸟窝住呢?

  师:你的回答让刘老师觉得这个故事很温暖。虽然贪玩不想被妈妈喊去吃饭,但英英可不想变化后就和妈妈分开。还有哪里也有意思?

  师:对啦,想象的时候关联了小动物,还有妈妈。这样想象我们就会觉得这个故事十分温暖,也能感受到英英很有爱心。(板书:妈妈、小动物)

  师:小孩子都有点贪吃。顾鹰阿姨这样想象,你们就觉得很有意思。现在你们清楚她是怎么想象的吗?

  生:我觉得动物们看到树上滴下来的水珠,有很多奇怪的想法,有的以为是大树流眼泪了,有的以为是下雨了,有的以为是牛奶打翻了,还有的以为是虫子撒尿了。

  师:他觉得小动物们的想法有意思。我们一起来读读小动物们的讨论,看看哪里想象有意思。(出示相关段落)

  师:没有一个小动物想到是英英在流口水,反而以为是虫子撒尿、牛奶打翻、大树流眼泪、天上下雨,它们为何会这样想呢?

  生:因为它们想到的都和液体有关。口水也是液体,和它们说的这些东西都一样。

  师:联系了跟口水的特点相近的事物来想象,(板书:口水特点)就有了特别有意思的一段对话。(出示)

  师:是的。(板书:关联)当“我”变成一棵树以后,发生了如此多奇妙的事情,原来作者都是用关联的方法想象出来的。

  师(指板书):小朋友发现了吗?想象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想象还有这么多的方法和思路。顾鹰阿姨就是用变身、关联的方法写出了这么有意思的想象故事。她用心写的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明白了吗?

  师:他一边说,一边在微笑,仿佛这个妈妈就和我们的妈妈一样。请齐读这句话。(出示语句,生读)

  师:是的,妈妈是我们最亲爱的人,这就是顾鹰阿姨写这个想象故事想告诉我们的。其实,每一个想象故事里都藏着作者想告诉读者的话。

  师:如果你也已经完成了变身,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请同学们也学着用“关联”的方法想象,用词语或者简要的句子填进学习单的鱼泡泡里,看能否让我们感觉“有意思”。

  师: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变身成功后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又是怎样想象的。

  生:我变成了一只小鸟,因为我家离学校太远了,变成了小鸟就可以飞去学校了。变身的时候身体缩小了,身体非常地轻,像羽毛一样。

  师:你变成了小鸟就特别适合到我们重庆去上学,因为重庆老是堵车,但你变成了小鸟,就不怕堵车了。(生笑)接着发生了什么事情?

  师:她想象时关联了其他小动物,很有意思。如果把怎么玩的过程说清楚就更好了。

  生:我变成了孙悟空,变的时候身上痒痒的,开始长毛。变身过后我要去向太上老君要仙丹,拿去医院治医生不能治好的病,还要打击恶人,让光明更多。

  师:这是一个特别有正义感的孙悟空。想象时联系了课外阅读知识和生活,很有意思。

  生:我变成了一头狮子,变身的时候身体越来越大,终于变成了百兽之王,没有动物敢来惹我,也不会再闹肚子。

  师:变成狮子是为了身体强壮,不再闹肚子。这个想象特别有意思,跟他的生活联系紧密。不闹肚子了,就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继续往下想,会更有意思。

  生:我变成了一只小鸟,站在树枝上,妈妈认不出来我了,还从家里拿来了零食。我居然吃虫子了,那口味真难吃,或者可以说难吃至极。我飞起来了,有力的翅膀在空中滑翔,我恐高啊!

  师:我来采访一下笑得特别开心的同学。你听清楚没有?他是怎么想象的?他关联了什么来想象?

  生:我变身成了太阳,变身中身上有一种辣的疼痛,感觉身上的温度在一点一点升高。

  师:你们都读懂了课文。其实关于想象的方法和思路还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课文不同的作者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想象方法。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阅读这篇课文,看看顾鹰阿姨是怎样把这些想象写清楚的,这也是我们这个单元的作文要求。

  从教学设计来看,这堂课双线交替,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就总体构思而言,以理解文本内容、发掘想象方法为主线,以参与实践、练习运用想象方法为辅线,把文本学习、知识习得、实践迁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第一板块,教者抓住文眼“变”,引导学生从“朝前看”“当下看”“朝后看”把握故事的脉络,梳理文本的层次,凸显“变身”在故事中的线索作用。在第二板块,寻找写得有意思、想得有意思的地方,发现“变身”的秘密,尝试进行变身想象,初步体验想象的神奇。在第三板块,以“我变成了一棵树以后,又发生了哪些奇妙的事情呢?”为引导,走上了文本探究之路,继而聚焦作者是如何想象出这些奇特的事物的,引导学生发现想象中的关联作用;借助表格,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发现文本中隐藏着的各种奇妙的关联方式:关联数学知识、关联动物人物、关联食物、关联口水特点。在最后一个板块,让学生学着用“关联”的方法想象,完成鱼泡泡练习,写出感觉“有意思”的句段。整堂课,聚焦探究想象的秘密,不蔓不枝,一以贯之;四大板块顺势而下,前呼后应,浑然一体。

  评价一堂课,不能只看教学设计是否流畅完美,更要看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真实发展,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维品质、想象活力和学习热情。由是观之,这是一堂有着精彩的课堂生成、闪现着思维的火花、涌现出了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同时又洋溢着饱满的学习热情的语文课。

  教师提问:“如果现在让你们学着顾鹰阿姨的方法想象,你想变成什么?”课堂瞬间变出了一把椅子、一个灯泡、一只小蜗牛……“我想变成一把椅子,这样就可以让刘老师坐一坐。”多么温暖!“我想变成一只小蜗牛,我的身体会慢慢缩小,背开始变硬,长出一个壳,我的身体可以缩进那个壳里。”在我们的眼前似乎真的出现了一只正在慢慢爬行的小蜗牛。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热情刹那间被激发出来。

  刘老师这堂课把发现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把想象的自由留给了学生,创造了许多精彩瞬间,给人惊喜连连。

  正如“变身”会因不同的选择而想象成不同的事物,课堂教学也会因不同的选择而呈现不同的风景,这就意味着会留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遗憾。从文本特质来看,《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文本教学价值还有没有值得挖掘和关注的地方?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是否真正地深入了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除了模仿迁移还有没有其他途径?我想这些问题都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我们先看文本中隐含着哪些重要的想象因素。刘老师抓住了“变身”和“关联”这两个与想象直接相关的关键词展开教学,可以说是慧眼独具。不过,就这篇文本内容的构思来讲,其想象的最大特点应该是不断地进行情节翻转,出人意料,不合常理,而又童趣盎然。“我”不想回家吃饭,就变成了一棵树,这棵树不长果实,却长满了鸟窝;鸟窝的形状奇奇怪怪,形形;鸟窝里竟然不住鸟,而是请来了各种小动物;更神奇的是,妈妈背着一个大包突然来到这里,要住在三角形的鸟窝里。她知道树是“我”变的吗?悬念顿起。大包里装的不是玩具,而是各种“我”最喜爱吃的零食,居然全都分给了“我”请来的小动物们,馋得“我”直流口水。小动物们当然不知道这是“我”流的口水,热烈地讨论树上滴下的是什么;妈妈看到“我”流的口水,却眨着眼睛对“我”说:“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英英!”还是妈妈最懂“我”!“我”的秘密早就被妈妈发现了,这是她故意通过喂小动物来馋“我”回家吃饭的啊。她是什么时候,如何发现“我”的秘密的呢?作者把这个悬念留给了读者。故事情节设计一路翻转,步步出奇,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一直读下去,最后还意犹未尽,余音在耳。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发现想象的具体方法,最好也要关注情节发展的超常逻辑,体会童话故事的构思之奇。

  这节课,学生对母爱主题的理解是否足够深入?我想,如果不抓住文本的关键节点进行情境还原教学,对母爱的感受就会过于笼统和概念化,不会太深入具体。比如,“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妈妈来干什么呢?大包里面是什么?“我”的心为何嗵嗵地跳?再比如,“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我”的心情为什么是矛盾的?(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高兴什么,又失望什么?再比如,故事最后:“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这两句的位置可以颠倒吗?教学时应该关注这些文本细节背后的画外音,还原“我”没有说出的心理过程,填补作者没有写出的故事内容。比如,母亲一定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母亲应该寻找了很长时间,很多次。当母亲远远地辨认出那棵鸟窝里住满了各种小动物的奇怪的树就是“我”变成的时,她没有直接走过来喊“我”回家,而是想出了这样一个诱“我”回家吃饭的好计策。母爱深沉啊!最后两句的位置不能互换,妈妈一句温暖的话直击“我”的心灵。“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是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是真情的瞬间流露。而“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则是回过神来之后的恍然大悟。如果颠倒过来,就与情理不合了。

  如果从学理的角度看,我们还要警惕想象的知识化与技能化,要把写作中的想象方法与想象本身进行区别。单元导语中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是所有知识的源泉。

  2022年期刊开始征订了,您可以通过当地邮局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刊邮发代号:22—443。

  (本刊杂志已按正常流程出版,但受疫情影响,杂志邮寄出现迟滞,物流恢复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安排寄出,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