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案策划 >“在线专家”的话你当真了?

“在线专家”的话你当真了?

时间:

  近日,有社交媒体账号以“家访”为主题发布视频,但内容却和时下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被网友吐槽为视频中,自称是资深家庭教育专家、33年资深语文名师,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1000多场,出过两本书的家访的老师,让男孩砸碎自己的手办,让女孩将玩具漫画书扔进垃圾箱,言语中不乏居高临下的羞辱内容。而手拿“戒尺”的老师,甚至对学生随意挥动惩戒,书桌上安装的监控摄像头,也让孩子们自己的小天地成了牢笼一般的存在。

  除了全民关注的教育议题,婚恋相关的新闻也在爆火的“开封王婆”的加持下再度升温。 一些自称“婚恋军师”的情感博主,以犀利的“分析评论”,对一些相亲对象人物进行“剖析”,俨然一副情感专家的姿态。但发表的言论内容却屡屡引发两性对立,并以此为“梗”,试探流量深浅。

  好在媒体的关注带来了一些真相。 据报道,自称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庭学校双讲师,高级心理咨询师的赵菊英,在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官网上

  而有媒体在采访自称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师、5年情感工作从业及经验等标签的“婚恋军师”时,受访人直接拒绝出示相关资质证明,并回复“我们这个是恋爱指导类的业务,不是心理咨询师,无需出示资质证书。”媒体暗访中,不少MCN机构招聘此类岗位时,仅要求应聘者对婚姻情感感兴趣,热爱表现、普通话标准,却对学历、资质以及经验

  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还应该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有着行为准则的人,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其他人。而时下,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专家”亮相互联网,其中不乏“雷人雷语”的“伪专家”,

  。早年间,电视上的“神医”广告肆虐,同一“神医”现身不同广告让不少深信“都上电视了怎么会骗人”的受众主动掏了腰包。随着近年来逐步受到严格监管,这类广告早已转移到网络平台。

  而不仅是医疗行业,教育专家、婚恋专家等曾经在电视上答疑解惑的“有身份的人”,在被嗅到其潜在的流量价值后,成为了不少人的“包装纸”,先吸引眼球,再席卷钱包。

  像“赵菊英家庭教育”这样,以极端的话语和操作,将触角深入到家庭中,尽管其言语和行为恶劣粗鲁,不无冒犯,但却直击家长的痛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焦虑起到了按摩的作用,所以颇能吸引流量。

  但无论如何,如此拙劣的家庭教育观念都不值得称道,更不应该在社交平台大行其道、迷惑人心。也希望嘉峪关市教育局表态介入调查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依法依规处理。

  人群的焦虑是接受改造最好的动力,各行业的“专家”自然也就成了制造焦虑的好手。教育“专家”说:“三年级暑假最重要!”于是

  在争议话题上“专家”从不会缺席,哪怕跨学科跨领域,总要说上几句,不惜“专家”变“杂家”。毕竟费劲集聚的热度不能掉,掉了流量堪比丢了“饭碗”。

  头衔多。会长、主席、秘书长,人设资质一大堆,但真专家似乎并不会总用“头衔”说事儿。通过“罗翔说刑法”成为大V的罗翔,在互联网上的头衔只有“著名法学教授”,而在B站科普海洋知识“被弹幕包围”的汪品先,对于“网红院士”的称谓一直津津乐道。社交平台的发展给各行各业的人士提供了更加通畅的发声渠道,这中间,不少有真知灼见的专家被流量看到,捧起,是迷茫中渴求指点迷津的受众之大幸。

  但更多“专家”是名不副实的“假把式”,浑水摸鱼中收割流量,这样的“专家的话”,看到的人该冷静思考,兼听则明,平台更该尽早彻查,以正视听。

  今年,更多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陆续上线,欢迎前来新京报交流,一起进步。独家课程 量身定制

  提供融媒课程定制服务,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和预期的学习方向,量身打造专属课程。

  培训期间,跟班学员以现场观摩、全程参与、互动交流等方式“沉浸式”跟班学习。

  根据培训学习内容,围绕重点工作策划宣传方案、拍摄作品,导师现场点评,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

  走进互联网大厂,实地参观拓展视野,与行业大咖在交流互动中吸取经验、促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