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反思 >疫情中的教育反思与文化觉醒

疫情中的教育反思与文化觉醒

时间:

  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的扩散,人类文明面临疫情的严酷拷问。在开放的互联网、全球化时代,各国政府和民众,社会各领域、行业分别在进行怎样的思考和行动,各自会交出什么样的答卷,都会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供大家比较与鉴别。教育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与责任?这些在常态社会中很少有人思考的大问题,在本次疫情中现实而尖锐地呈现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面前。在【疫情中的教育思考】专栏中,我们立足基础教育,从现实的挑战出发,围绕这些问题和困惑展开了初步探讨,作为本专栏的最后一期,有必要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将教育的反思引向更深层次,由此促进文化和文化人的觉醒。

  我们的反思还必须从当前的现实出发。首先需要追问的是,抗击疫情中,教育系统为什么会提出并在举国上下迅速实施“停课不停学”的大规模在线课程实践?其效果究竟如何?答案有些是确定的,这是时代的产物,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国经过二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系统内外的技术服务、课程资源、政策体制建设,以及各类成功案例等(比如全国中小学网络上的开学第一课)。没有这些基础,如此大规模的网络课程实践是不可能实行的。

  从技术服务的视角来看,这一实践是成功的,基本经受住了考验。但如果深入到对课程学习实效的反思,争论和分歧就很大了。有一点是必须正视的,网络课程不仅不能代替教师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而且网络屏幕上的学习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身心健康是有负面影响的,如果由此加剧了学生厌学等不良学习习惯,不仅得不偿失,而且纠正起来很困难,对此不少理智的家长和负责任的教师心急如焚。

  近三十年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诫人们,过分强调网络、屏幕上的学习是一种误导和误区,必须把“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能力整合起来,促成三者的有机结合。

  以往学生是在“两个世界”中学习,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虚拟现实世界(网络、屏幕、虚拟空间),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当代世界各国网络课程与混合教学模式创新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表明:把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仅仅局限在网络上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充分利用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学习的独特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三个世界”中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这才是信息化环境中成功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奥秘之所在。

  疫情期间实施“停课不停学”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在此期间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活动是特殊时期的全新探索,开设网络课程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 经验积累,全国各地已经创造出不少成功案例,尤其是教师体验和参与的比例非常高,这些都是常态下难以实现的。但“停课不停学”绝不能仅局限于依托网络给学生远程上课这一种模式。学校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和家长在居家生活中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亲子关系,组织学生多读些好书,欣赏名著、名曲、名画,写下自己的感悟,在同学和师生中交流。这就深入到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组织学的反思。

  关于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反思,我们还是从当前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实施“停课不停学”中有一个普遍的共识:不能把学校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模式搬到网上。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多数人只是从表层来理解,认为面对面的课堂中教师看得见每一个学生,可以直接管控学生的学习,但网络上就无法掌握和控制了。这种观点貌似有理,若再深追一问:传统课堂这种教学方式难道是正确有效的吗?只要认真调查一下目前学校课堂的现状就可以看到,学生中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厌学情绪如同教育中的病毒,像瘟疫一样流行,更可怕的是,师生对此都麻木了,居家网络课程学习把这个问题放大后凸显出来。

  根源何在?古今中外教育家早有答案:人的培养必须因才施教,最好的教学一定是能激发不同学生兴趣和内在动力的个性化学习指导。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在工业文明造就的班级授课制这种传统课堂里是做不到的,一个老师要面对那么多学生,结果必然是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跟不上,这两类学生都可能丧失学习的兴趣,如果内在动力不足,光靠外在的管控,势必形成学习者消极、厌学的坏习惯。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突破这种一刀切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网络不仅有各类名师的精品课程,而且有越来越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大多数师生和家长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教学模式还很不适应。当前迫切需要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在师生和家长中普及当代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学观;其二是用学习科学和信息技术指导课程建设,在不断深化网络精品课程和资源建设的同时,加快传统文字课程教材的创新改编,汇集各方面专家,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层次,尽快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和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的各类课程资源和课程模式,发挥线上线下各自的教学优势,把握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平衡;其三是在新型教学模式的体验和实践中,培养师生在信息时代的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其中的难点和关键在于培养自律和诚信,并制定相应的学生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的政策、体制。这三个方面都特别要强调把经验中、生活中的学习,书本知识的学习,虚拟现实中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三个世界”中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当前特别要注重,居家生活中的身心健康教育和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培养,严防厌学情绪扩散,创造各种条件,加强网络和现实中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团队建设,并为开学和进入常态后的教学创新打好基础。如果复课后我们的课堂又回到传统教学模式,那不仅会错失改革良机,而且抗击疫情这三个多月发生的很多新情况(如学生两极分化加剧、名师网络课程的学习体验等)都使师生难以再退回老路,对此必须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并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历史上每一次大瘟疫过后,都会引发各种次生灾害,考量个体的健康水准(尤其是免疫力),拷问其心灵深处的人性、人格,更考验不同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文明水准。这种考量、拷问、考验,填平了个体地位、贫富等鸿沟,冲破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在疾病与健康、生与死的现实抉择面前,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底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全球性的瘟疫是严酷的考场,更是一个“终身教育大学堂”。

  当前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引发公共卫生危机,激化了世界范围的各种矛盾冲突,加剧了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信任危机,政治、外交、金融、法律、军事等各领域的博弈复杂激烈。面对各种危机和文明的灾难,迫切需要从社会文化心理的深层寻找产生危机的根源,并从不同文化传统的对话、理解、沟通入手寻找对策和出路。这不仅需要政治、经济、科技的智慧,更需要文化、教育的智慧。教育在这场变革中承担着再创新文化的使命。

  300多年的工业文明创造了社会发展的奇迹,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异化、教育的异化、人的异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同样是双刃剑,一方面加剧了异化,另一方面也为走出异化、恢复教育、社会、学校的人性、生命活力创造了新的条件和机遇,并呼唤在人类共同的危机面前放弃争斗、选择携手共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行动和实践,这里不仅需要各国决策者的胆略、胸怀、智慧、定力,同时需要相应的国民素质(文化教养、社会公德、道德底线)为基石。

  在全球化面临危机和倒退的关键时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种面向未来的远见与胸怀,孕育和创生教育的智慧。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智慧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实践探索:我们在共同创造着跨时空、跨文化的课堂、学校、家庭、社区;创造着全新的课程、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资源;创造着新一代学生、教师、家长、校长和教育领导者;创造着全新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干群关系、地区和国家关系。

  为了使这种教育实践和教育创新健康发展,必须回归教育的本真,传播古今中外人类文明所追求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与价值导向—— “真善美”之内在统一与和谐。这是东西方文明共同铸造的精神家园,沟通、对话的共同语言,共同遵循的最高价值尺度,违背了必然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这也是文明社会中文化人所追求的自由之本、幸福之源,这是内在的自由,也是最真实、美好的自由。因为当你将真善美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变成你性格之特色、不假思索的“下意识”行为习惯之时,你就拥有了一种化解各种复杂矛盾冲突的利器,这是能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尚方宝剑,是一种高妙的人生智慧和力量。要想获取这样的智慧和力量,其前提和基础则是敢于舍弃、超越个人、本民族之私欲和眼前功利的狭隘与偏见。

  未来虽然不是现实,但每个人、每个家庭、社会、民族、国家,每时每刻都在实现和经历着从现实向未来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价值观念和现实行为选择直接影响、决定着从现实向未来转化的方向,也由此决定着个体、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未来命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上海市民叫苦:有些地方确实很坑!被吐槽的“长实线”到底该不该设,如何设?记者多方调查→

  【高考查分】最早23日可查!高考出成绩后的聊天礼仪,望周知!单科0分?广东有考生被监控发现高考作弊?

  当海淀妈妈卷留学,湾区贵妇拼高考,真正有远见的家长都在做这件事......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