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反思 >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教学

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教学

时间:

  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提高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其中,“政治认同”关乎学生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长期以来,广大教师为引导和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高中生的认同缺失问题仍存在,亟待我们关注和改进。

  如何改进我们的工作,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笔者结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政治教研组的教学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政治认同的含义。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应能够: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理解中国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导;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1]。

  当前教学中培育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在培育政治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讲根据、不问理由的“强制式”教学。有的教师在教授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内容的时候,不允许学生反问和质疑,而是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予以落实,这种做法使得我们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依赖强制性的灌输、说教、单纯的知识讲授,远远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赞同和认可。此外,现实中存在的一些不理想的社会现象,也被错误地归咎于社会主义制度,某种程度上导致社会意识对政治的疏离,这种疏离也对学生的政治认同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教学策略。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在教学中强调基本立场,要理直气壮地把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与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结合在一起,说明社会主义是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并对我们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根本性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应该将社会发展的现实变化作为生动案例,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和感受到社会主义在我们国家创造的丰硕成果。同时要用恰当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全面认识。应该着眼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说明我国的发展。从全面的观点来说,就是不仅要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进步,也要讲当前阶段面临的巨大挑战和现实问题。从发展的观点来说,就是要不仅讲过去的光荣与辉煌,而且要讲我们面向未来的使命与担当,特别是要说清楚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努力和发展前景。从这个角度培育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们在将来投身社会建设、参与社会生活的时候能够站稳脚跟、坚定立场[2] 。

  教学实践。时事述评。时事述评即在学生中开展对时事进行述评的活动,引导学生对新闻事件的背景、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表述个人对时事的认识。实践操作上,我们通常安排为课前5分钟“时事演讲”;根据教学安排,有时也作为时事专题教育课独立开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引导学生撰写“时事评论”,并鼓励学生录制“时事脱口秀”微视频,以教研组微信公众号为平台进行展示,评选“时事达人”。通过这样一系列“时事述评”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的辩论、自己的辨别,加深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核心素养。

  例如在以“理国”为题的时事演讲中,学生谈道:“作为一个理性的、有知识的年轻学生,我们不应该以一种过激的行为去爱国。当前,我们应该埋头学好知识和技能,成为博学多识、身心强健、志向高远的一代人。当诺贝尔奖项宣布中国人获奖的那一刻,当‘中国制造’吸引世界各国游人争相购买,当五星红旗升起在各个体育赛场的时候……我们回报了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为她增添了绚丽光彩。谁又能说这些行为不叫爱国?撇去浮躁的情绪,丢掉喧哗的口号,回归理性的行为,坚守我们的坚守,热爱我们的热爱,这才是我们对于爱国的最好诠释。”

  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相对稳定性,重点反映的是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比照,相对而言是“静态”的;而社会生活是鲜活的、“动态”的。时事述评的形式,实现了“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即理论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通过学生的选题,教师的指导、点评,时事述评的案例源源不断涌入课堂,成为开放的教学资源,为培育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提升了教学效果。

  社会活动。“实践育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理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发展和完善自我,培育政治认同。例如在讲解“为什么中国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时,我们安排学生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宪法及有关档案文献;到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抗战胜利主题展览等;围绕“中国建党95周年”“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等主题,设计红色旅游线路,带领学生前往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等革命遗址或烈士陵园等相关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排演历史剧,观看《重生》《延安十三年》等纪录片,充分了解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奋斗历程。

  除此之外,我们还结合每学期的教学安排,设计了全年级共同参与的系列活动(见表格)。

  以“模拟政协”活动为例,2015年、2016年、2017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我校学生分别提交了“关于完善现有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提案、“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节俭教育”的提案、“关于完善现有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体系”的提案。在参政议政的群体中,出现了学生的身影,展现了他们对国家、民族乃至环境、民生的关切之情。我们试图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构建课程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感受情境、挖掘资源、传承历史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获得政治认知,建立政治情感,形成政治态度,付诸政治行为,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课堂教学。高中学生受到知识积累、思维水平和社会阅历的制约,对很多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甚至存在偏差。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价值观的认可和支持,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思维方式。

  在丰富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可以将时事述评、社会活动等形式引入课堂,同时寻找典型案例,借助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例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们以音乐剧《爱在天际》为素材,这部音乐剧讲述了“两弹元勋”郭永怀教授与夫人李佩教授的真实故事。剧中郭永怀教授有一段台词:“到那时,对着山川大地,对着沧海蓝天,你们有资格大声地说出你们的姓氏和血缘:我们是有骨气的读书人,我们是压不垮的中国人。”李佩教授淡泊名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外语教学和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80岁时,她组织创办“中关村专家讲坛”,14年间邀请各领域专家,举办600多场讲座,向社会大众传播知识。这些情节深深打动着学生。我们认为,与晦涩枯燥的理论说教相比,富有人文情怀的叙事具有可观、可感、真实、鲜活的特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移情共鸣,形成道德情感,体认故事背后昭示的深刻意义。如果说理性认知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那么情感认同解决的则是“信与不信”的问题。

  在优化思维方式方面,要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社会问题,不仅要看到“是什么”,更要看到“为什么”,看到“如何做”,从而把握事物本质,辨别是非。例如在讲述“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时,有的教师会选用类似“钓鱼执法”,或是政府滥用权力的案例为背景。如何利用负面案例,达成正面效果?首先,我们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明确指出滥用职权仅仅是少数工作人员的行为,加深学生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了解,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如何从立法、体制管理、决策等方面提高我国依法行政水平。最后,总结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需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按照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理解,虽然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但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会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找到自信心,感受到使命感和成就感,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就落到了实处。

  其一,不同要素构成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不仅要着眼于这一要素,也要着眼于其他几个要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们的教学实践,通过时事述评、社会活动以及课堂教学的改变,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能力的同时,最终培育政治认同。

  其二,从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学科内容学习与学生社会活动的结合日益密切。新的课程方案在高中思想政治的必修环节专门提出了“三分之一社会活动学时”的新要求。基于这一要求,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学生社会活动的学科价值,让学生“带着真问题”进入实践,“带着真思考”回到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在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深入研究、有的放矢。例如可以采取“任务单”的形式,在学生参与实践之前,就给他们明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基于“任务单”进行实践计划和任务分工。而在反馈环节,则通过小组报告、成员报告等形式,让学生真实呈现自己参与社会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其三,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师的政治素质、人格魅力、理论功底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作为政治学科的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内容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做到言传身教,有效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各种社会问题,引起学生共鸣。

  其四,考试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要使评价环节与教学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培育学生政治认同。要借助试题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这是我们在命制试题时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总之,作为高中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反思、总结,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1]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2]李晓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0).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本文原载于《中国民族教育》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