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报告 >第14期至第19期:人社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材料

第14期至第19期:人社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材料

时间:

  编者按:10月10日上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林显荣等6位介绍了自己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现将发言材料刊发,供相互学习借鉴。

  我是一名负责帮助特困失业人员就业的基层工作者,为使这一实现就业,曾遭遇过很多白眼,也受到过很多委屈,饱尝过很多艰辛,但通过我所作的工作、所付出的努力,能为他们解决关乎生存和尊严的就业难题,能为他们的家庭带去稳定和幸福,我就感到很满足了,这就是我的价值所在。

  和帮助有条件的特困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绝大多数特困失业人员的普遍特点是年龄大、文化低、缺技术,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是一个完全处于劣势的特殊群体,经常处在“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的恶性循环之中。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了解,我想,如果能帮扶他们创业,那该有多好啊!当我向他们说出自己这个想法时,这些特困失业人员对自主创业的心态很复杂,他们是既想搞,又怕搞。说实话,自主创业实在是困难重重。先不说创业后如何经营发展,光说怎么把业创起来,比如选择什么项目、资金从何而来、寻找创业场地等等这些具体问题,想起来都让人头疼。况且,特困失业人员本身的经济条件就很脆弱,他们经不起折腾啊!面对重重困难,我下决心一定要帮扶他们树立信心,闯出一条自主创业的新路来。于是,我语重心长、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创业肯定是有风险的,关键是要看好市场,找准定位,再加上有政府各种就业政策扶持,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为了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项目,我带着他们跑企业了解行情;为找到最佳的创业场所,走遍了广州市的大街小巷;为办好各种相关手续,我领着他们跑工商、走税务自主创业的艰辛很多人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但一想到是为特困失业人员谋生路,再多的付出我都感到是值得的。

  特困失业人员卢国雄,失业两年多一直找不到工作,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爱人又患了肺癌,真是雪上加霜啊。家里的钱花光了,他爱人也病故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只有靠老母亲微薄的退休金度日。我去家访那天,卢国雄和他女儿正好都在家,他问女儿:“爸爸给你10块钱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为什么不去呀?”小姑娘低着头,流着眼泪说:“爸爸,我们家穷你又没工作,10块钱够咱们家买三餐菜了。”听了这些话,他忍不住哭了,抱着女儿愧疚地说:“爸爸没本事,对不起你!我们今后该怎么办?”并不断地用双手拍打自己的脑袋。看到这个情景,我心里也特别难过,安慰他说:“兄弟,不要哭,我一定想办法尽快帮你找份工作。”当时,我就把身上装着的600块钱塞到他的衣袋中,让他先解决眼前困难,并表示他女儿以后上学的费用由我来资助。回来的路上,我反复想:卢国雄虽然年近50岁了,没有技术,推荐到企业难度肯定很大,但他有经济头脑,又有自主创业的意愿呀,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资金。为解决资金这个难题,我首先找到了先前曾帮助过的一些兄弟姐妹们。我对他们说,“兄弟姐妹们,你们都是从困难中走出来的,现在老卢有困难,请大家伸伸手帮助他渡过这个难关”。我这些兄弟姐妹多好啊!很快就把7.5万元的创业资金凑齐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四处张罗,一家自主创业的企业广州傲祺贸易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了。现在,卢国雄企业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还清了债务,有能力供养女儿上学,而且还发展了3间商铺,招聘了8名失业人员。不久前我再次去家访,刚进家门,卢国雄就拉着他女儿双双跪在地上向我谢恩,我赶紧把他们拉起来。临走时,他女儿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叔叔,谢谢您帮助我们家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

  创建起“广州市随军家属自主创业示范基地”、“广州市复转军人创业基地”等30家企业,规模从“肠粉店”每天营业额2000多元发展到

  帮助这些人实现再就业,从大的方面讲是为党和政府分忧,从小的方面说是在帮助他们解决吃饭、生活问题。我清楚地记得,

  在我曾帮助过的特困失业人员中,刘伟明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他1996年从广州蓄电池厂下岗后,脑部动过手术,不仅头盖骨缺了一块,而且还患有小三阳、伴有癫痫症,加上文化低又没有技术,就业难度很大,成为街坊邻里都闻名的就业困难人员。为帮助他找份工作,我跑过50多家企业,其中有一家商场我就先后跑了10多次。前两次去,商场老总还露个面,后来一听说我来了就立马躲开。有一次,老总看见我又来了,来不及躲就马上躲到厕所里去了,我就站在厕所门口等啊等,一等就是45分钟。最后,商场老板终于被我感动,同意接收刘伟明到商场工作,并签订了3年的劳动合同。在经过132次的失败之后,终于在第133次让他成功实现了再就业,多年压在我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我一方面多走访失业困难家庭,多倾听失业人员的所思所想;一方面主动地多跑企业,争取得到企业的理解和支持,收集更多的就业需求信息。在此基础上,我针对不同失业对象的特点,采取一人一策或群体就业模式,使这些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09年3月25日一大早,已经失业7年多的陈志锦

  来到特困办找我要求就业。这时特困办已经挤满了70多名失业人员,当时他们的情绪都很激动,甚至提出要到市委、市政府门前。面对眼前这个情况,我对他们说:“兄弟姐妹们,你们不用到市委、市政府门前,也不要去找书记和市长,他们已经指示我们要在5天内帮助解决你们的就业问题。”听到这番话,在场的失业人员都半信半疑。经过5天的奔走,这70多名失业人员全部实现了再就业。陈志锦被安置到远华电器厂,另有47人安置到广州市烟草专卖局,27人安置到白云国际机场和美晨牙膏厂工作。就这样,成功地化解了一场隐发的件。

  多年来,我带领特困办的坚持每天家访或跑企业了解情况,并做到了风雨无阻。现在家访的数量已达到9292户;跑过的企业上万家,与我们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多达2500余家,已有近1万人次的特困失业人员成功实现了再就业

  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每当我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有更多的人在关心着我、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年8月的一天上午,152名重新就业的兄弟姐妹突然来到就业服务办公室,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发生了什么突发事情。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一个兄弟已经把一大堆有些零散的钱摊放在办公桌上,整整36万元人民币。原来,他们代表2400多名重新就业的“兄弟姐妹”,自发捐赠凑上36万元钱要给我买辆车,怕我工作体力透支以后无法帮助更多有困难的群众。其中一个代表非常恳切地说:“林主任,你无论如何也要把钱收下,这是我们所有“兄弟姐妹”们的一片感恩之意啊”我动情地对他们说,帮助你们解决就业是我的工作职责所在,我怎能收你们的钱呢!经过耐心的劝说,最终他们还是很不情愿地把钱带了回去。

  腿肿得十分厉害,走路都很困难,为了不影响原来的工作计划,我还坚持要到一个特困失业人员家里进一步了解情况。特困人员吴和另外几个失业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死活都不让我去,并和我们特困办的一起硬是把我连背带拽地送到医院。医生一诊断,要求我马上住院治疗,还批评我“为什么这么严重了,你才来看?”经过我和医生的“死缠硬磨”,最终同意保守治疗。医生从我的左腿上抽出4大筒黄液体,并再三交待一定要休息半个月。可是我哪能放得下等待就业的兄弟们啊!第二天,我又回到了办公室。为此,吴在给广州市副市长陈国的信中这样写道:“以前我对一些事情有错误的看法,以为都是在做秀,但现在自己的切身体会让我感到社会还有温情,身边还有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也让我切实看到了当今社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我当特困失业人员就业办公室主任快10年了,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做了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为老百姓也办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些都是自己的份内工作、是职责所在,可组织上却给了我很多的荣誉,我先后获得广州市劳动模范、优秀员,

  服务人民、心系群众,特别是帮助那些社会中的实现再就业,是我永远不变的诺言。我将继续用自己的真情和行动,去为更多的群众排忧解难,为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有一种事业,叫民生;有一群人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民生事业比天大,而托起这片晴空的正是这个赤诚的群体。我则是这个群体中普通的一员。我叫刘娥娥,来自古城西安。

  年11月,我由工作了12年的西安市雁塔区养老保险经办中心,调到西安市养老保险经办处,担任个人账户管理科科长。

  上班第一天,我就被服务大厅里的景象惊呆了。三四百人聚集在这里,嘈杂、忙乱,工作人员相互对话都要大声喊叫,否则根本听不清。我把手机调成响铃加振动,可是因为工作繁忙,一上午竟有24条未接来电,直到打手机的老领导找到面前,我都浑然不知。

  作为西安市的服务窗口,我负责的这个科要为西安市5800多家参保单位提供服务,管理着87万名参保职工的养老钱,业务量占到了全省1/4。全科仅有21名工作人员,平均每人要服务于4.1万名参保职工。每天来访的群众络绎不绝,大厅内的21个服务窗口俨然火车站的售票窗口。办事群众风趣地称这里为陕西省政府服务机构中“容积率”最高的服务大厅。这么一个大科如果管理不好,社保经办机构的公信力就会受到质疑,参保职工的社保权益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作为一个长年工作在服务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我深知这个岗位的重要,也为自己肩负的责任深感自豪。我暗下决心,绝不辜负领导的信任,一定要将个人账户管理科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来完成。

  就是在这种工作环境下,我要求自己,必须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大厅最前排的1号窗口是接待群众工作量最大的窗口,我就把自己的工作岗位安排到了这儿。来这个窗口的群众往往都是些遇到复杂问题需要帮助的人、是遇到紧急业务迫不及待的人。在企业改制中,一些职工离开了多年来熟悉的岗位,他们难以割舍的感情,强烈的失落感,再就业的苦恼是可想而知的。我理解他们的心情和处境,他们的忧愁和烦恼,他们的要求和渴望。我凭借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深入浅出地为群众讲解政策。用自己的真心和热情为群众送上最好的服务。今年5月,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找到我说:“我没儿没女没单位,老伴也不在了,没有地方发养老金,以后可咋活呀。”按老人这种说法,她应该去找有关部门申请居民低保。可凭经验看,老人不像是没工作过的人。我没有把老人打发走,给她沏了一杯茶,请她先坐下。等我忙过手头急办的工作后,启发她讲讲自己的经历,一了解才发现,原来,老人果然曾在一家集体企业工作过20多年。于是,我告诉她:“您现在办理退休手续确实存在问题,可您毕竟工作过20多年,是为国家作过贡献的人。您最好先和以前单位联系上,把自己的档案资料拿着,根据政府对未参保集体企业申请养老补贴的政策,您可以一步一步来解决养老的问题。希望您能办理顺利,办理中间有什么问题,您可以直接打我的电话!”老人听了以后眼神闪亮,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我还以为自己养老没指望了,谢谢你给了我希望。”像老人这样的群众,我每天都要遇到好几位。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我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向大家公开。群众是方便了,我的手机却成了咨询热线,八成以上的电话,都是群众的咨询。即使下班回到家,热线也经常热的“烫手”。

  在服务大厅,们和我一样忙碌着。面对同事,我没有什么物质上的东西拿来激励他们,只能用行动感召大家“只要参保职工满意,我们吃这点苦算什么”。后来,为了腾出柜台上的工作机位,我没有听从其他的劝说,又将自己岗位搬到大厅通风条件最差的地方。当时,那里没有空调风扇,却紧邻配电柜,夏热冬凉,加之没有柜台阻隔,与办事群众“零距离”接触,整日被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空气污浊,唾沫飞溅。待到中午下班,群众散去,我却常常累得没有一点吃午饭的食欲。来个人账户管理科工作时,我已48岁,常年高强度的工作,使我患有高血压、慢性胃炎等病症。在服务大厅日复一日的操劳,这些病症从原来偶尔发作渐渐地发展到经常性发作。为了处理业务、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经常在岗位上一坐就是半个工作日,忙得起不了身。有群众开玩笑说:监狱对待犯人还有放风时间,你们一坐就是半天,真是不要命了。其实,我何尝不想起身活动一下,因为长期坐压,我腿上一度患上了静脉炎。还有好多次,高血压发作,我眩晕到甚至呕吐。可是,望着办事群众一个个焦急等待的眼神,我只能将自己的病痛忍了再忍。因为,我知道要把“经办就是服务”的理念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要在无论多么艰苦和复杂的环境中,都要用火一般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和服务对象,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集体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真心换真情。我的点滴付出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经常在坐车、买菜时遇到群众热情让座、打招呼,很多时候我根本想不起他们的名字,但我知道,他们都是我曾经服务过的群众。有一次,一位陌生的女来到我的服务窗口前对我说:“刘科长,请把您的手表卸下来”。我当时一愣,不知所从。她一边帮我摘手表一边解释:“上次来办业务看到您降压手表的带子坏了,这次专门带着钩针和线过来帮您修一修”。不一会儿,表带勾好了。看着细密的针脚,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多好的群众呀!我知道这是群众用最简单、最淳朴的方式在肯定我的工作。他们就这么容易满足,看到这样的群众,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工作呢。

  为了工作,我自己的苦楚还可以忍受,但对家人的亏欠却使我内疚。我们家是有色金属集团和雁塔区的“五好家庭”,在社区我是大家公认的好媳妇。90多岁高龄的婆婆和我一直生活在一起,身边需要有人照顾。可是我爱人在勘察设计单位工作,时常出差在外,女儿工作地较远,回家不便,只有我的单位离家近些。然而,自从我到个人账户管理科工作后,由于不能按时下班,老人的正常吃饭都成了问题,为了不使老人失望,我只好和爱人商量,把老人托付给社区的一位60多岁大妈照看。曾多次给大妈送去钱和礼物,都被大妈拒绝了。大妈就一句话:我是冲着你的为人,冲着你为咱老百姓办事,而不是冲着你的钱和物。大妈的话,时刻提醒着我,一定要认真工作,不辱使命。

  自古忠孝难两全,愧对母亲千万年。2009年11月,我的母亲不幸得了贲门癌,医院诊断说是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最多只有3个月的生命。听到这个消息,简直是晴天霹雳,大脑一片空白。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出医院大门的。单位领导知道后,让我请一段时间假,送母亲最后一程,同事们纷纷自告奋勇分担我的工作。听着那一声声的问候,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庞,感触着那一双双真切的眼神。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回到家中,坐在母亲的身旁,看到母亲那因为操劳而布满皱纹的脸,因病痛折磨而瘦弱的身体,因看到女儿归来而欣喜的眼神,真不敢相信面前躺着的这个人,就是曾经背着我上学、曾经为我披上嫁衣、曾经默默支持我工作的母亲!我知道,此刻的母亲是多么地希望儿女们能陪伴在自己的身旁,陪自己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历程。当我提到要请假陪她老人家时,当了一辈子工人的母亲却叫着我的小名说:“换弟,家里有你的姐姐、弟弟照顾,单位更需要你,做好你的工作,就是对妈最好的回报。”在母亲的坚持下,我把照顾老人的时间安排在了周末。那几个月,我强忍着对母亲的愧疚,依旧工作在经办服务的最前沿。

  去年3月,母亲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里,我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感情折磨和亲人离世的悲恸,几乎每天都彻夜难眠。忘不了母亲慈爱的面孔,忘不了母亲布满老茧的双手,忘不了母亲因岁月蹉跎而弯曲的脊梁就是这样,在单位,面对再大的困难我也能泰然处之;在家中,面对家人,我却只能满怀愧疚。母亲走了,但母亲留下的“对工作要认真、执着”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前进。我要做群众的女儿,我要用自己的热情、认真、耐心和优质的服务回报母亲对我的期望,回报群众对我的信任。

  敢闯、敢拼、敢打硬仗,才是一支经得起考验的队伍。方便群众办事,只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出发点,而保证工作质量,却是提高服务水平的落脚点。几多艰辛,几多收获。几年来,个人账户管理科已经成为一支关键时刻特别能打硬仗的队伍。

  我还清楚地记得,2007年扩面攻坚,在不到3个工作日的时间,将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5124名职工的40多万条参保信息录入完毕。切换金保工程核心平台二版软件,夯实数据库信息,短短两个月时间,仅凭手工敲击键盘,更正职工个人账户信息79755条。2008年破产攻坚,西安市有17户实施政策性破产的企业,涉及职工养老保险经办工作的任务必须集中在11月底和12月初完成。我带领全科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全力奋战。在短短的20天,为3.39万名在职职工逐人核清欠缴的养老保险费,追缴基金5.98亿元,为7516名符合政策性破产的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市政府专门给省厅、省局和我处发来感谢信,对我处给予了高度赞扬。

  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我所在的服务大厅先后获得“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陕西省劳动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光荣称号。个人也先后荣获“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西安市“优秀员”等称号。

  成绩属于过去,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永无止境。今后,我每天还要接待数以百计的办事群众,面对这样沉甸甸的荣誉,就算前方荆棘满布,就算道路曲折坎坷,我依然会带领我的团队高歌猛进,一往无前!创出社保事业的新天地。

  我是山西省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白永富,2001年从山西省人事厅公务员管理处处长职位调任省人才中心主任。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今蓦然回首,我与中心团队全体人员一起,在十年间勇于直面挑战,不断拼搏进取,精心打造人才服务优质品牌,走过了一条有苦有难更有甜的创业之路,收获了很多认识和感悟,很高兴今天能够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工资收入虽然不高,但相对稳定,我在公务员管理处处长的岗位上也正是在出成绩的时候。与之相比,事业单位充满经营压力和风险,

  。另外,最大的问题还是,当时的省人才市场实际上处于“无市也无场”的困难境地,

  个人的下一步发展存在太多的困难和变数。究竟何去何从,在那段时间里,我想了很多、很多

  人生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上利益与风险同在。思来想去,最后,我决定听从组织安排,挑起这副担子,到人才中心去干一干、闯一闯、搏一搏。于是,我坚定地走上了人才中心主任的工作岗位,

  暗下决心,不管有多苦多难,也要干出个一二三来,扭转人才市场发展的不利局面,做大做强全省人才市场,打造出人才服务的优质品牌。

  话说起来容易,事情做起来难。来到人才中心后,我发现困难远远超出了自己原来的了解和想象:工作人员只有十几个,办公设备非常简陋,一块牌子就是中心的全部家当,办公地点还租住在省监狱管理局第八层楼的半条楼道里。别说客户进来办事困难了,就连我们自己的工作人员进来上班也要费半天的周折。难怪有人笑称说:“进你们人才中心真是比进监狱还要难。”

  看到这种状况,我清楚地意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受这些软硬件条件的限制,要想扭转不利局面,实现长远发展,真正把人才市场搞好,把人才服务的品牌创好,首先需要找准事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在夯实建设基础上下大力气,费一番苦功夫。

  当务之急是找到一块好地段,把中心搬出去。为此,我和同事们走遍了太原的大街小巷,比较了上百个楼盘,终于看好了其中一处,场地交通等各项条件都非常符合我们的需求,但必须预交50万元的半年房租。可当时人才市场一年的业务收入也就十几万,到哪里一下子筹集那么多钱呐?经过反复思量,我想,在这个困难的起步阶段,实现突破,促进发展,只能依靠团队的力量。我提出全体职工筹资垫款,并带头垫资,虽然没有一分钱的利息,但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大伙都全力支持,有的把买房子的钱垫上,有的把准备结婚的钱拿出来,还有向亲戚借的、战友凑的,就连厅领导都拿出钱来支持我们

  当手捧大伙的垫资款时,我流下了心酸而感动的泪水。我深切地感到,这不仅仅是几十万元钱,更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和化不开的真情!面对这样的信任,我又怎能不砥砺奋进!

  ,在这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日子里,通过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艰辛努力,装修一新的山西人才市场隆重开业了!山西省人才市场“无市也无场”的历史,终于在我们这个坚强的团队手中得以改写!

  团队给了我信任,我更有责任打造好这个团队。担任中心主任后,我大胆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全员实行聘任制,中层干部全部竞聘上岗。先后有60人经过考试、考核进入中心,20人竞聘为部门管理干部,3人成长为中心副主任,39人光荣加入中国。人员队伍的发展壮大,为中心各项事业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不竭的强劲动力。

  业务发展了,队伍壮大了,家底殷实了,如何才能提升服务内涵,进一步打响品牌呢?为此,我把目光盯在了品牌创新和服务细节上。

  在人才中心发展过程中,我始终积极倡导打造山西的猎头服务品牌。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山西的人才外流非常严重,流出和流入的比例高达4:1。面对“孔雀东南飞”趋势日益增长的态势,山西省制定了人才强省战略。作为政府的人才服务机构,为山西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是省人才市场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责任所在。

  年,我在山西省招才引智大会上得知:留学归国的上海籍博士陈星希望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平台。当时32岁的陈星是上海某医院的留日博士,是全国内镜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在全国消化内镜领域有相当的学术影响,国内正在推广由他创造发明的内镜单手操作法。与此同时,山西省由于自然环境所致,胃肠道肿瘤发病率一直较高,省人民医院急需国内一流的胃镜专家。

  为此,我主动联系上了陈星博士,向他介绍近年来山西的经济发展和引进人才的政策。就在双方有了初步意向后,陈星博士又有了犹豫,原来他的父母、妻儿都在上海,且自己在上海已有200多平米的大房子和私家车,山西在全国还属于欠发达省份,家属不同意成了他最大的顾虑。于是,我四次赴上海,登门拜访,向陈星及其家属详细地介绍省里一系列的引才措施、省人民医院的设备情况和用人机制等。经过我多次诚恳的介绍,陈星及其家属终于被我的真诚感动了,顾虑消除了,同意年薪30万受聘到山西。如今,陈星和他所在的山西省首家内镜诊治中心,利用世界先进的技术设备,成为了山西省人民医院的“王牌项目”。

  每年高校学生毕业期间是我最忙的时候,我给自己定好了角色:倾心倾力当好“红娘”,想方设法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好线、搭好桥。

  十年间,我和我的团队几乎走遍全省各大院校,进行就业指导与政策宣传,每年接受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达七八万之多;在举办日常招聘活动的同时,合理设置举办特色招聘会,实行免费入场、免费查询信息、免费就业推荐等“六免费”;坚持举办公益性“周末讲坛”,

  向毕业生进行求职技巧、职业规划及创业知识的培训;针对高校毕业生网络接触率高的特点,全力打造人才网品牌,目前,山西人才网已经是省内排名第一的人才专业服务网站。

  我以“服务是天职”这句话时刻提醒要求自己和整个团队。我感到,服务除了关注细节外,应该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意识,一种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的意识,人才市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更应该把“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变成潜意识!

  山西有一家大型国企山西鲁能晋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一段时间里,人才交流会每场必到,却很少有人问津。我意识到这其中一定有原因。经认真了解,原来晋北铝业是

  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标志性工程,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但因工作地点在远离省城太原的县级市原平,偏远的县级市户口阻挡了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堵塞了企业的招贤之门。人才市场就是用人单位的“娘家”,应该为企业和广大求职者排忧解难,遇到特殊事情应该特事特办。

  于是,我主动找到市发改委和公安局的有关领导,向他们讲清情况,商量办法。经过多次协商,最终为该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了异地人事代理,凡是到该公司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人事关系都委托省人才中心代理,户口留在太原市,人去原平工作。这个特殊措施既解除了应聘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该公司的燃眉之急,得到了双方的好评。

  十年来,人才中心已经成功举办各类招聘会1000余场,近5万家(次)用人单位进场招聘,400多万人次的大中专毕业生进场应聘,上百万人达成意向;为200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人事代理和人才派遣服务,管理人事档案4万余份这一串串的数字,来自人民群众的信任和信赖,是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坚实足迹。

  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山西省人才中心连续四年保持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称号,先后被评为“山西省模范单位”、全省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

  我虽然只是尽心尽力地作了一些本职工作,但却获得了党和政府的褒奖、人民群众的赞誉: 2005年,

  我个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我深知,人才市场是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窗口,只有打造优质的服务品牌,才能在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将把自己的一生同人才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继续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组织的培养和人民群众的信任!

  年3月走上办主任岗位,已11年多了,我只做了些平凡的工作,组织上却给了我莫大的荣誉,站在这里,我无比激动。

  我深知,作为工作者,千方百计把干部接收好,安置好、服务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此,我始终抱定一个信念,那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现驻有集团军军部1个、副军级军事院校1个、师级单位6个、独立团级单位19个,是驻军大市和安置大市。平均每年接收安置干部在350名以上,仅近5年就接收安置了19名师级干部和351名团职干部,接收安置总数仅次于南京,超过了苏南、苏中各市,这对地处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徐州来说,接收安置任务十分繁重,加之地方经过多次机构改革,编制、职数非常紧张,安置难度逐年加大。

  多年来,驻徐部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干部都想安置进个理想的单位。过去,每年到干部安置的季节,就是我最头痛的时候。一方面,干部常会通过各种途径打招呼,投路子,挖门子,托关系,有的干部见面就交流安置“窍门”。另一方面,要求照顾的条子满天飞。有个领导一个年度里就向我递了40多张要求照顾的条子,真是无可奈何,关系难平衡。面对这样的困难,我该怎么办?该如何为干部营造公平、公正的安置氛围呢?经过一番苦苦的思索,我决定采用

  科学公正的安置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于是我就从改革安置办法入手,让安置在阳光下运行。为此我

  主持制定了“量化积分、公开选岗”的安置办法,实行安置办法、安置计划、本人积分、排列名次和待选岗位“五个公开”。为了提高公信度,确保积分排名零失误,我采取档案互阅、调查核实、本人确认等措施,确保了积分排名的客观公正性。为了加强监督,我主动邀请市纪检、监察部门和部队代表参与全程监督。

  !许多部队首长和干部见到我就感慨地竖起大拇指,满怀信心地说:“ 咱们现在的安置办法真好,程序透明了,条子不灵了,安置规范了,干部放心了!”

  “公平、公正、公开”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干部知识结构不适应,接收单位难使用”,这是困扰安置工作的又一个难题。一方面是不少干部抱怨:“我都上班好长时间了,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也没有,真是快急死了!”另一方面是不少单位领导说:“你分给我们的干部,一点业务都不懂,需要的人进不来,分来的人没法用。”还有的打趣说:“高主任,我们单位建机场的、修飞机的、搞雷达的、管地勤的全有了,可就是没有对口的!”

  干部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如何实现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我们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提出了两个“对口”的措施。一是强化对口安置,让专业人才找到合适的岗位。对接收单位急需且具有博士学位、中级以上职称或相应资格证书的高层次人才,采取指令性安置等措施,将他们安置到专业对口的法院、检察院、建设、交通、卫生等部门。2009年一名排名比较靠后的干部,因为具有建造师、监理师资质,被安置到市交通局,深受单位欢迎,第二年就被提拔重用。他十分激动地对我说:“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没有您的帮助,哪会有我的今天!”二是强化对口培训,让干部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为此,我多次进高校、下部队进行调研论证,与干部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制定实施了干部进高校对口专业培训的意见。从2006年开始,采取“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方法,每年选送干部到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带薪脱产对口专业培训

  对口专业培训的开展,使干部专业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有的干部高兴地告诉我:“高主任,真没想到,我都快半辈子了,还会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学学真管用!”还有的干部对我说:“对口培训真好,再没人说我外行了,并得到单位的重用,真是太感谢你啦!”

  为了做好自主择业管理服务工作,我认真研究政策,查阅大量资料,克服重重困难,逐步在全省实现了成立机构、建章立制、开展培训、发放补贴、定期联系、指导就业等“六个率先”,使我市的自主择业管理服务工作较快走上了正轨。

  为了推荐和指导自主择业干部就业,我积极通过徐州人才网、徐州人才市场等渠道,积极宣传推介他们的特长和事迹,使全市自主择业干部创业就业率达到95%以上。自主择业干部冯猛,原为驻徐某部卫生队长,医术精湛。自主择业后,在找场地、办手续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主动帮他出主意、想办法,协调各方关系,使他顺利地开起了诊所。为了表达对组织的感谢,他长年坚持为民服务的思想,不但医术高明,而且收费很低,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早上还没等到开门,病人就排起了长队。医术得到了发挥,事业得到了发展,收入得到了提高,他却不忘回报社会。对低保户和高龄老人实行免费义诊,并扶持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老百姓都称他是德艺双馨的“军旅神医”

  他非常感慨地说:“高主任,多亏了您当初的及时指导和帮助,才有了我今天事业的发展,自主择业这条路是选对了,真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明亮!”

  有人说,干部选择自主择业,组织关怀就少了。但我始终坚持把自主择业干部同计划安置干部一样看待。为提高自主择业干部待遇,增强我市自主择业的吸引力,在我的积极努力下,从2005年起按照原职级向自主择业干部发放地方补贴。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发放地方补贴801.61万元,每年春节我都亲自走访慰问困难家庭,

  组织自主择业干部进行免费体检。一位自主择业干部,因严重车祸住进了医院,情况十分紧急。我听到后,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立即赶到医院,送去慰问金,还找到医院主要领导,要求为其提供最好的医疗条件,安排技术最好的医护人员,并在收费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我再三叮嘱医护人员,一定要把病人照顾好!当事人躺在病床上,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满含热泪地说:“高主任啊,谢谢您!过去有人说自主择业无人管,您对我这样关心,您真是比我的亲人还亲啊!”。

  感激之情,自发地敲锣打鼓给我办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到目前为止,我市已有401名干部选择了自主择业,居全省地级市之首。

  安置部门是干部的家,工作者就应该为干部说线年来,我始终坚持把做好干部安置工作作为一项神圣使命,把干部当作自己的亲人。

  一名干部选岗后,接收单位以种种借口不愿接收,他本人十分着急。我除了多次电线次找到接收单位领导沟通协调,争取支持。最后该单位领导深受感动地说:“您这位老主任,为一个干部跑了这么多趟,我们接了!” 2010年,为了落实一名正团职干部的工作和职务问题,我亲自将其档案送到该部省属单位,并先后向省办、省军区转业办汇报情况,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了安置政策的落实。这名干部专门来到办公室,十分动情地说:“您真是我的大恩人!”

  贾汪区离主城区比较远,而且那里的工资待遇也不高,为了解除驻地部队的后顾之忧,我多次向领导请示汇报,最终全部纳入主城区安置。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在我们“八一”慰问的时候,他们在进入营区的道路两旁,燃放了一里多路的鞭炮,近百名官兵组成了锣鼓队,夹道欢迎。他们高兴地说:“我们多年的期盼和最大心愿如今实现了,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部队和干部的关心厚爱。我们一定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组织!”

  我本着服务部队、心系军营的精神,以满腔的热情,帮助干部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撑起了一片片蓝天,圆满完成各项安置任务,还实现了安置方式、培训模式和自主择业“三大创新”

  《人民日报》、《前线报》、《中国转业军官》等多家媒体对我市安置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

  2009年我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等的亲切接见。

  回顾11年来的安置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满腔热情是为民服务的力量源泉;开拓创新的是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团结协作是为民服务的重要基础;无私奉献是为民服务的根本保障。今后,我将继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一如既往地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做好安置工作,决不辜负党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广大干部对我的期望!

  我在黄河滩区国家级贫困县基层工作30多年了。今天站在这里,心情很不平静。这些年我只不过是为人民群众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的荣誉,先后荣获中华慈善奖、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等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理的亲切接见。在这里,我向大家讲讲心里话,说说自己扎根基层干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这是我一生当中最难忘的时刻,那天,我就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从脚下做起、从点滴做起,多为国分忧、多为民解难!26年来,我始终坚信:一个员,就是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牢记党的宗旨,实现自己的诺言,交出让老百姓满意的答卷!

  我从范县团委调到黄河滩区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先后担任陈庄、王楼乡乡长、书记。当时黄河滩区流传这样的民谣:“春天白茫茫,秋天水汪汪、只听蛤蟆叫,不见庄稼长”。从那时起,我就痛下决心、告诫自己:既然组织上信任我,把这一方土地交给我,我就要忠诚于党、忠于人民,带领群众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造福一方。于是我

  带领群众开挖沟渠、改种水稻、普及教育,全县第一家盖起了18个班的乡中学教学楼。我骑自行车跑遍两乡96个村,与群众一起修路造林,建起工贸区,一步一个脚印,把两个最穷的乡改造成“鱼米之乡”,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

  1999年,当我在乡里干的正起劲时,组织上又调我到县人事局任局长。当时,人事局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服务效率与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严重影响局里形象。我通过与干部职工谈心、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然后我在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列举了局内存在的问题,并告诫们:“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工资里的每分钱都是来自人民群众的赋税,我们必须善待群众,常修为政之德、常念百姓之恩、常思贪欲之害,坚决刹住歪风邪气,全局干部职工向我看齐!跟我学!”随后,我从抓建章立制入手,出台了《人事干部行为规范若干规定》、《公务员量化考核实施办法》等文件,注重加强平时量化考核,及时与个别考核不合格的谈心、谈话,对多次谈话效果不明显的,限期调离工作岗位。推行

  工作理念,率先把人事部门贴近民生的10类48项业务公开政策法规依据、办理程序、办结时限和具体责任人,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使人事工作的热点、难点逐步走进阳光地带。前来办事的群众说:“人事局变样了,办事快了,说话也和气了!”几年来,在全省纪检监察系统组织的行风评议中,人事局在全县近100个单位中一直保持在前8名。

  人才兴则事业兴。在一次座谈会上,我了解到范县一中的教育质量差,群众意见大。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外地去上学,这些学生家长每年光择校费就要花2600多万元的血汗钱。我听到这些情况后,感到很痛心,就再也坐不住了。“这样下去,会误孩子一辈子,这可耽误不起呀!”想到这些,我一方面如实向县委领导汇报情况,争取领导的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寻访人才。经了解,时任河南师范大学附中教研室副主任的宋晓东,懂教学、会管理,在教育上是行家里手,是一个难得人才。我深知,让一所名校的管理学硕士,舍弃优越条件到一个穷县工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即使这样,我也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把这个人才引进来。为此,我六次登门,说困难、讲县情、谈价值,终于感动了他。他说:“像你这样的人事局长,我算服了,就冲你为家乡百姓的一片赤诚,如果不去范县,我宋晓东对不起你,也无颜见江东父老!”县委任命宋晓东任一中校长后,他不负众望,教育质量连续五年攀升,从全市县级中学倒数第一跃入前茅。现在学生家长说:“俺可再也不用把孩子送到外地读书啦!多亏你们引进了一个难得的好校长啊!”

  瘤去世,独自含辛茹苦抚养着一对孪生姐妹,这两个孩子在苦水中泡大,29岁了还没有工作、也没有找到对象。家庭的贫困,前途的渺茫,使母女三人几近绝望,几次想一起跳楼自杀。我听说后马上带着妻子登门看望,耐心劝导,尽力帮助她们解决生活困难,鼓励增强生活信心,同时把情况向上级领导汇报,我四处奔波为这两孩子联系工作,一些单位以种种理由推诿拒绝,遇到重重困难。当时我就想:这个事要是办不成,这一家就完了。我就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两个孩子的就业问题。任淑银感动的逢人就说:“人社局挽救了我们一家,我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人社局的领导”。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在一次走访调研中,又遇到一件让我揪心的事:辛庄乡农民工孙红霞,丈夫去世10多年,就靠自己在青岛冷库打工供家里的两个儿子上学,落下关节病,生活十分艰难。今年,她的两个孩子同时考上了重点大学,本应该非常高兴的事,她却拿着孩子的录取通知书发愁了。我来到她家,一进门看到整间房子贴满了孩子的奖状,屋里没有一台电器,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邻居说:“这房子还是全村老少爷们凑钱盖的。”我心里想:多了不起的母亲啊!为供养孩子读书,不知受了多少难,吃了多少苦啊!第二天,我带着,拿着多方筹措的一万四千元助学金,第一时间送到农民工孙红霞的手里,她捧着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激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围上来的街坊邻居纷纷说:“还是党和政府好,你们这些好人给她家解大难啦!”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作为党员干部除了要有责任心,还要有爱心,有爱心才能为民服好务。

  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新闻,报道我县西南农业大学刘士武同学在学校拣剩饭吃,一边打工一边上学。以前我只是听说有学生捡剩饭吃,没想到这事竟然是发生在范县,我非常震惊,立即冒着寒风来到刘士武家。他父亲是个下岗工人,患脑血栓,家里很穷。一到他家门口,我就看到他光着脚坐地上晒太阳。当时,我就想:要是我的父亲在寒冬腊月里没鞋没袜子穿,我该咋办?我赶紧把他抬上车赶到集市上买了大衣、鞋和袜子,他的腿脚不听使唤,我就把他那长满皴的脚揽在怀里,给他穿上袜子和鞋。老人激动的说不出话来,直流泪。把他送到家,他老伴说:“俺这个老头子脚又黑又臭,你都不嫌脏,还亲自给他穿袜子穿鞋,俺就是老死也忘不了你对俺们的好啊!”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始终牵挂着贫困学生的就业。有一件事,我最想说给大家听。贫困生卢太龙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眼看着要读初中了,家里还躺着卧床9年的父亲,根本没有钱让小太龙上学。我听说后,大年二十六来到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昏暗的屋里没有电灯,也没米没面。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鼻子一酸,眼泪就流下来了。我买了40斤白面,又拿出30元钱给太龙的母亲说:“要过年了,你们买点肉,包顿饺子。”可太龙的母亲却说:“留着给太龙交学费吧!”听了这话,我心里很难过,离开卢家后,我转身到集市上买了7斤多肉,送回给太龙的母亲说:“过年啦!给孩子包顿饺子吧!孩子上学的钱我给垫上!”就这样,我帮他读完初中,上高中时就在我母亲家吃住,一直到考上大学。我筹措了2000元学费,带着卢太龙与村里人告别,围上来很多人都说:“你看卢太龙的命多好!这些都是党给的,太龙,你以后可千万别忘了报答党的恩情啊!”我们走出村头,身后响起了一阵阵鞭炮声太龙在来信中这样写道:“大伯,我衷心的感谢您,因为您给了我一次机会,决定了我有一个高尚的人生、光明的前途,我虽然失去父亲了,但我得到了比父爱还深的爱,我真是太幸运了!太幸运了!!!”2009年卢太龙从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有幸被“中国航天研究院”录用,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工作人员。

  几十年来,我俭以修身,严于律己,和家人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无怨无悔。16年前买的内衣至今还穿着,鞋袜也都是到地摊上拣最便宜的买;父母住院看病却还四处借钱;汶川大地震,我带头献血400毫升,自愿救助北川中学5名孤儿;抗洪抢险,我第一个跳入汹涌的黄河水中,与干部群众坚守大堤15个昼夜,确保九万名群众和十万亩庄稼安然无恙

  我这样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社会上有人说我是“傻子”,也有人说我不懂生活,不会享受,更有人说我这个官白当了,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利,真是白白浪费了“资源”。面对来自社会的议论,我没有放在心上,只是一笑而过。

  各位领导、们,我是黄河滩区人社局的一名干部,我深深爱着这里的人民,我做的工作与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将更好地为民服务,继续多做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实事好事,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再创辉煌贡献力量!

  我是来自基层人社系统的一名普通干部,说心里话,这么多年来,我既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位卑不敢忘忧民。在这里,我汇报的是,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农民工实心实意办实事。

  桥区地处安徽省北部,由原宿县和县级宿州市合并而成,人口186万,农村人口146万,号称全国最大的县级农业区。2007年6月,我从街道党委书记的位置,走上了区劳动保障局长的岗位。也就在这个时候,一向习惯于“北雁南飞”的

  桥农民工,开始出现了返乡创业的新动向。为了引导和扶持好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我所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沉下身子访民情,深入基层“接地气”。我带着相关科室的同事,连续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全区25个乡镇、11个办事处,南北240里、东西100余里的村村镇镇。无论是烈日酷暑、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我们都风餐露宿、吃住在村。

  到了北部山区,许多村庄只能靠步行。我们脚上磨出了血泡,就用大头针挑破,敷上创可贴。我的胆囊炎犯了,就吃上几粒利胆片临时止痛。同事们再三劝我回去,我都婉言谢绝了。因为我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岗位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基层亲手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对症下药,才能避免决策失误。

  这一路走来,我对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思路渐渐清晰。我主持起草了《关于统一盘活“土地资源”,大力扶持农民工创业的报告》,递交到区政府。在报告中,我建议区政府对农村现有的旧厂房、合并后乡镇、学校闲置的土地以及农民的旧宅基地,采取租赁、置换的办法,既可解决农民工创业建设用地问题,又可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很快,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具体政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们相继打造了支河乡食品加工园区、顺河乡木材加工园区、蕲县镇纺织服装加工园区等一大批“乡村创业园”,形成了亮点纷呈的乡村工业经济,造就了一批农民企业家,同时也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区级农民工创业园。现已入驻企业20余家,带动农民就地就业3000余人。截至2010年底,全区返乡创业企业已达720家,从业人员1.8万人,年创产值3.35亿元。新华社内参、《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国内媒体纷纷聚焦

  桥。尹蔚民部长曾在内参上作了“认真总结农民工创业的新鲜经验并交流推广”批示,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实现了农民就地就业的愿望,而且更加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照顾、教育等现实问题,是未来农村发展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帮助他们是我的责任,扶持他们是我的责任,服务好他们更是我最大的责任。

  桥区有13万多农民工不得不返回家乡,个别乡镇因农民工返乡出现了不稳定因素。看到农民兄弟紧锁的眉头,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隐痛。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难题。

  从车站到码头,从乡村到企业,通过走访和座谈我发现,农民工大量返乡,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减员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大量的劳动力与企业所需的岗位不相匹配。为此,我带领就业、培训等部门的同事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在江苏、在浙江、在上海,面对着无奈和情绪,面对着不理会和冷冰冰,我们用热情包装着诚意,用意志承担着责任,最后协调了长三角地区843家用工单位、收集了5300多条内容详实的用工信息。并在春节前夕,拉开了全区“农民工再就业大援助”活动的帷幕。我们组织了千余名工作人员,发放了30多万份《致返乡农民工朋友的慰问信》和《用工信息宣传》单。我和局领导班子成员全部下到乡村,分片包干,挨村挨户发放宣传材料。当时,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宁愿我们过年不回家,也要让农民朋友安心过好年。

  春节过后,全区有近20万农民工都陆续找到了新的岗位。支河乡赵楼村的一位返乡的农民工白雪平和本村120多位农民工一起,踏上了开往浙江嘉兴的“农民工专车”。当我为她们送行时,她激动地对我说:“这些用工信息真是党和政府送给俺们农民的贺年大礼啊!”听到这话,我心里无比高兴,因为我看到的是一群走出困境的农民对党和政府由衷的感激之情。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真的是直接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桥区打工的47名江西农民,反映企业主拖欠他们8万元工资,监察大队多次交涉没有结果。情急之下,我带着工作人员直接找到了那位企业主与他据理力争,在百般劝解都无效后,我愤怒地摔碎了茶杯,叫他问一下自己的良心何在。看着满脸愤怒的我,老板自觉理亏,将8万元工资如数拿了出来。可当我们赶到农民工住地时,却发现这些江西农民工已心灰意冷地返回家乡了。我再一次坐不住了。这是农民工兄弟们的血汗钱,拿不到钱他们回家无法向家人交代啊。想到这,我立即与监察大队长一道,经过两天三夜的长途奔波,终于把这笔钱亲手送到了江西崇仁县47名农民工兄弟的手中。农民工章辉煌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以前只见过帮我们讨债的,可从来没见过把钱送到家门口的。”

  是农历的大年三十,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早上去上班走时我答应妻子早点回家,一起回农村老家,陪从农村赶来的父母和外地放假回家的儿子好好的吃个团圆饭。但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再次使我对家人的承诺泡了汤。当时,有30多名北杨寨乡的农民工为十万余元的工资,正拿着铁锹和棍棒和一家建筑公司闹得不可开交。得知消息后我二话没说,一边火速赶到现场,一边联系相关人员。在长达数小时的调解后,公司方勉强答应先支付6万元让农民工回家过年,余款在春节后结算付清。一起一触即发的得到了妥善解决。可此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看着妻儿打来的十几个未接电话,我感到了深深地内疚。但是,当看到十几位同样未能回家的农民工,我犹豫了,决定就近找了一家旅馆把他们安顿下来。当我向他们辞别时,我看到的是一张张憨厚朴实的脸,听到的是一声声“一起吃个饭吧”的挽留话。我已经迈开的脚步又收了回来。就这样,我又和他们围坐在一起,吃起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在爆竹的别样香味里过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除夕夜。

  回顾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四年,实心实意办实事,尽心尽责永不悔,就是我向党和人民递交的答卷。四年来,

  桥区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县(区),全国第二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区),获得了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区),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单位等称号,这些都凝结着上级机关对我们的信任和鼓励,凝结着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员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而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我的官不大,但头顶上却始终有一颗无形的国徽在熠熠闪光;我的位不高,但却始终有一面镰刀铁锤铸成的党旗在引领着权杖的方向。我深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抽象的幸福指数落实到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让社会保障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个人,使人民群众真正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我们人社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记责任、不辱使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继续将为老百姓服务的好事、实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