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素材 >【点睛素材】2023热点素材:“巴以冲突”时评+名言+事例+作文题!

【点睛素材】2023热点素材:“巴以冲突”时评+名言+事例+作文题!

时间: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7日爆发新一轮军事冲突,截至目前,冲突已致双方超2100人死亡。以色列媒体当地时间11日凌晨消息,冲突已致以色列约1200人死亡。巴勒斯坦卫生部10日晚宣布,巴方包括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两地的死亡人数已达921人,另有约4630人受伤。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10日发布消息称,加沙地带流离失所人数已增加到187518人,预计数字还会进一步增加。

  问:以色列同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武装组织爆发激烈冲突,造成双方大量人员伤亡。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对当前巴以紧张局势加剧和暴力升级深表关切,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冷静克制,立即停火,保护平民,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巴以冲突反复上演,充分说明和平进程长期停滞不可持续。平息巴以冲突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两国方案”,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国际社会应当增强紧迫感,加大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投入,推动巴以双方早日恢复和谈,寻求持久和平之道。中方将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此作出不懈努力。

  从更深层次讲,这次冲突不但并不突然,而且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它再次以鲜血和生命昭告世人,如果不对巴勒斯坦问题落实“治本”之策,不去推动和平进程,就会反复上演。这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遭到了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负有主要责任和影响的西方国家的长期无视。

  多年来,中国在联合国等重大多边场合反复呼吁,国际社会必须把巴勒斯坦问题放在国际议程的更优先位置,必须以更强的紧迫感推进“两国方案”,就在此次冲突爆发前不久,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还在说这个事。现在,这个必要性和紧迫性又加了一个等级,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乃至整个中东地区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需要看到,巴以问题是一个复杂问题的集合体,外部势力干涉是导致该问题迟迟没能解决甚至是仇恨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在巴以问题上“拉偏架”是显而易见的,历史上的多场中东战争都有美国在背后推动。而在此次巴以冲突升级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迅速选边站队的做法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倒更容易火上浇油。鉴于双方两天来的冲突已造成大量无辜平民的死伤,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力劝双方迅速停火,以避免人道主义灾难进一步加剧。

  中东和平绝不是看不到明天的路,关键是从现在开始就要走对路,而不是走岔路甚至走回头路。据媒体报道,巴以此轮冲突已经导致双方近千人死亡、数千人受伤,不仅如此,战火还有蔓延至第三国的趋势,最新的情况是,以色列与黎巴嫩武装已经交上了火。不少人担忧,事件会不会最终酿成“第六次中东战争”?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人们愤慨战争,并不能阻止战争的到来,而人们欢呼战争,战争就一定会到来。

  这几天在读《追风筝的人》,从文字深深感到战争的残酷无情,毁掉家人、毁掉朋友、毁掉那个生活长大的家和故土。

  你以为这场战争很遥远,仿佛在你认知模糊的大洋彼岸,搜一下世界地图的图片放大来看,不过是隔了一个哈萨克斯坦。

  我竖起一座纪念碑,比铜还坚固,比巍巍的宫殿还高,无论是暴雨,无论是午夜的狂风,还是绵绵的岁月都不能摧毁它。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jiǎ, 也如同一座庄园,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世界是一个整体。山火焚烧,破坏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物种;地震、海啸、蝗虫袭来,也不仅仅是某一个地区的灾难;病毒横行,跨越五洲四海,侵袭不同肤色的人群。

  1937年4月26日,德军轰炸了西班牙的格尔尼卡。把这个历史名城夷为平地,2000多人丧生。德国人的暴行震惊了世界,也震惊了毕加索。愤怒之下,画家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来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格尔尼卡》画面里虽然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被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长啸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些都是对法西斯罪行的控诉,代表了人类灵魂的呐喊,代表了画家悲悯灾难,呼吁和平的心声。

  1928年出生的艾义英,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尽管那段记忆让老人“伤痕累累”,每每提及如撕心裂肺,但坚强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传播真相,为和平“代言”。艾义英说,“我痛恨杀害我亲人的日本兵,但经历过战争,才让我更加热爱和平。”艾义英每每谈及过往,总是眉头深锁,眼含泪光。“战争实在太残酷了,让我从小就失去了完整的家。我希望,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希望世界和平。”

  1970年的12月7日,德国政府总理勃兰特先生,在造访波兰首都华沙时,原本预计向二战英雄起义纪念碑进行一个献花致意的简单仪式,但没想到他却自发性地下跪,用无声忏悔的实际动作,来替昔日纳粹非人道的恶行表达己身最大的歉意……一个国家如果想继续前行,就必须认真对待和正视自己的历史。经历了希特勒的纳粹政权之后,德国用了五十余年反思自我,也得到全世界的尊重。

  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牧师,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有金牧师之称,非暴力主义者。马丁·路德·金认为:真正的和平主义是以爱的力量勇敢地面对邪恶,相信受暴力之害比对人施加暴力要好;诉诸压迫者的良知,爱的抵抗可以实现人的心灵的转变,并且使人向普通正义靠近一大步。这一思想使马丁·路德·金反对任何战争,他确信,基于爱的非暴力抵抗是美国黑人争取自由的道路,终身奉之不渝。

  甘地领导印度民众,以绝食等和平方式,从英国殖民统治下取得了独立,这给人类解决民族争端和政治争端开启了一条崭新的思路!甘地曾说:“人类只能通过非暴力来摆脱暴力,通过爱来克服恨。”以一生的实践向世人证明:以和平包容和消化暴力,不只是书生的空谈,而是有着伟大的实践意义。虽然他的反抗方式在面对诸如希特勒那样的独裁统治者时可能是无力的,但作为有大爱的思想家,其生命力将比所有暴力理论的倡导者更长久。

  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原是非国大武装斗争策略的提出者,是“和平之矛”武装的首任司令,曾被白人政权关押长达28年之久!但他最后放弃了武装斗争,改奉非暴力主义。次前,南非白人对黑人的残酷的种族主义统治,已经有340年的历史!南非黑人的创伤之深,堪称世界之最。最后曼德拉所领导的和平主义反抗运动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黑人终于能够与白人平等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平等地享有一切公民权利。

  1940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当时毕加索心情沉闷地坐在他的画室里,这时有人敲门,来者是邻居米什老人,只见老人手捧一只鲜血淋漓的鸽子,向毕加索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原来老人的孙子养了一群鸽子,平时他经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条作信号来招引鸽子。当他得知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时,幼小的心灵里燃起了仇恨的怒火。他想白布条表示向敌人投降,于是他改用红布条来招引鸽子。显眼的红布条被德寇发现了,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楼下, 摔死在街头,还用剌刀把笼鸽子里的鸽子全部挑死。老人讲到这里,对毕加索说到:“先生,我请求您给我画一只鸽子,好纪念我那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孙子”。随后,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就是“和平鸽”的雏形。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当时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做“和平鸽”。由此,鸽子被世界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

  小说《西线无战事》以一战中西面战线为历史背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和同学受到校长坎通列克及其沙文主义的煽动,满怀着狂热的“爱国主义热忱”投入到了这场所谓的“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在持续四年的战争里,他目睹了可怕的伤亡以及战争对人类肉体和心灵的摧残,见证了战争的非人道性。起初的“爱国主义狂热”荡然无存,留下的仅仅是肉体的伤痛和对德国军国主义以及参战目的的质疑。雷马克笔下没有富丽堂皇的军容和壮观的战争场面,只有恐怖、残酷、肮脏的战场。

  先后三次,分别在1930年、1979年、以及今年的全新改编电影。无论哪个版本,无论原著小说还是电影都品质极佳。原著小说,豆瓣得分9.5分;1930版电影,豆瓣8.9分;1979版电影,豆瓣8.3分;2022年电影《西线无战事》改编该小说。爱德华·博格执导,费利克斯·卡米勒、丹尼尔·布鲁赫、阿伯切特·舒克主演,于2022年10月28日在德国上映。豆瓣9.0开分,回落到8.6分,依然堪称年度最佳。

  与那些纸上谈兵的作家不同,《西线无战事》原著作者雷马克本人就参加过一战。他18岁入伍,五次负伤。因此,《西线无战事》中很多战争细节无比真实,基本上可以说是纪实文学。

  比如,小说写道:刺刀是最不济的武器,刺进身体后经常卡住,只有往对方肚子上猛踹一脚,才能拔出来。这个瞬间,很容易被敌人刺上一刀。刺刀远不如铁锹好用,边缘磨得很锋利的铁锹,一锹斜砍,在敌人的肩膀和脖颈之间,很容易一下劈到胸部。这种细节,没亲身上过战场,没有亲手杀过人,不可能写得出来。

  曾经的绿水青山,如今却变成了荒漠戈壁,是谁打破了宁静的世界,却让战火烧透人类的家园?是谁抹去了孩童的欢笑,却让泪水淘尽生命的硝烟?是谁偷走了皎洁的月光,却让烈火烧出地狱般的辉煌?是谁遮住了人类的视野,让白鸽的羽毛插满秃鹰血腥的身躯?是谁蒙蔽了智慧的认知,让繁花般的生命如此落英飞洒?

  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人的天赋就是进行永无息止的战争。而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能有永久的和平,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制止战争。

  材料一:1914年圣诞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战场上出现了奇异的一幕:战线两侧的同盟国和协约国士兵不约而同地放下武器,爬出战壕,走到曾经的“无人区”庆祝节日,交换礼品。这就是著名的“圣诞节停战”。人性的光芒终未被残酷的战争所掩埋。

  材料二:2007年,科特迪瓦内战频仍。足球明星德罗巴提议将3月的非洲杯预选赛放在叛军首都布尔凯举行,并邀请200名政府军前往观战,还送给叛军领袖一双印着“为了和平而团结”的球鞋。这是内战爆发以来双方首次没有敌意的见面,最终,科特迪瓦5球大胜,大家共同欢呼。足球竟成为了化解战争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面对人类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团结而不是制造隔阂,推进合作而不是挑起冲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新学期开学,校团委计划举办一个“祈愿世界和平”的主题团会。请你围绕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年钟声即将敲响,在辞旧迎新的同时须臾不可或缺的是理性的思考:关于世界与和平。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被称为一个人;子弹要在空中飞多久,才能变为白鸽。”两次世界大战已过去数十载光阴,鲍伯迪伦渴望的答案仍在风中飘荡。中东战乱,让局部世界笼罩在血气阴影之下,人类关于权力与战争的命题仿佛永远没有结局。

  但是,人性的光辉是全体人类骨子里无法抹去的善的基因,绝不会因残酷的战争而消逝。1914年的法国一战战场,交战双方的士兵因庆祝圣诞而放下干戈与偏见,走出战壕互相祝福。这是多么感人而发人深省的一幕!抛去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人类拥有着同样的生理结构,共享着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这些相似性暗示了和平的无限可能。“祝人之国如祝其国,祝人之身如祝其身。”发扬人性的光辉,是让和平在风中飘荡的根本途径。

  2007年科特迪瓦内战使该国群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足球明显德罗巴的一个“足球和平”的好点子,促成了战争的化解和和平的到来。这样巧妙化解冲突的案例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数不胜数。中国与美国就曾应“一颗小球”转到两个世界。思想制度有意识形态,而艺术与科学都是非意识形态的,是全体人类共同欣赏的瑰宝。“人的天性在于美的追求。”所以,运用艺术的手段,是让和平在风中飘荡的重要方式。

  有一位哲人曾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逃脱罪责意味着重犯。”中国,一个百年来在腥风血雨中成长起来的大国,最能领会战争给人带来的无限伤害。因此,我们不忘国耻,警钟长鸣,不仅是震慑他人亦是警示自己。同时,我们呼唤和平,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号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发扬人性光辉与运用艺术手段的总和。有的同学可能会不解,可能会质疑,可能会哂笑这个规划的未来前景。但我坚信,“青年之口头无困难之语。”历史的接力棒传承到我们新一代青年的手上,我们应当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敢于面对世界目前的挑战,主动走向国际,加强团结、携手共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龟缩于一隅,不是中国青年的态度;心中有四方天地,才是追求世界和平的航标。

  让在空中飞射的不是子弹,而是和平;让在头顶弥漫的不是硝烟,而是和平;让在风中飘荡的不是未解的答案,而是和平。中国与中国人将一起努力,踏着新的霞光,那仿佛是人性与艺术的光辉,载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我们发出嘹亮的宣誓,让和平在风中飘荡。

  能为人消除痛苦、了透人生的,不是要去不断丰富人生阅历,不是要去拥有更多的知识,不是要去修成更完善的人性,而是要拥有智慧。

  能解决一时问题的,那叫办法;能巧妙解决关联问题的,那叫聪明;能看透这个问题在一生中是什么的,这是一种智慧。

  古今中午,把拥有智慧的人称为智者,智慧二字,在中国上古时期,是用“知”字来代替的,“智者,识也”。

  智者,便是识道之人,这里的道,指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性规律,当一个人能在识道之后,做出行为上的改善,即知道易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