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学习方法 >的学习观及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启示

的学习观及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启示

时间:

  所谓学习观,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学习的思想、理论、观点。学习观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保障和学风等。一生始终坚持学习,并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对学习问题作了一系列科学论述,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

  认为,不学习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在中国近代,像魏源、林则徐这些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开始睁眼看世界。像李鸿章、曾国藩这些洋务派为了实业救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1922年像周恩来、、陈毅等这些爱国青年为救国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一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一方面深入中国的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动考察报告》等著名文章。在看来,学习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

  1939年2月28日,在延安总兵站检查工作会议上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中国人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是“有的放矢”,目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

  1939年5月20日,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因此,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中国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指出,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他率先垂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撰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

  向书本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是对全党的谆谆教诲。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同时,还要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军事理论知识。延安时期,除了读《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还读了汤姆逊《科学大纲》、普朗克《科学向何处去》、爱丁顿《物理世界的本质》等。对于社会科学知识,也非常重视学习,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认真研读。

  向实践学习,就是要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学习。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也就是说要在实践中坚持学习、学以致用。“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提出的主要方法,著名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就是在井冈山对敌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以少胜多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略战术,后来成为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向群众学习,就是要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本领。因为广大群众生活在最基层,战斗在第一线,对实际感受最深、了解最多,因此最有发言权。说过,读书,不但要善于读死的书本,而且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不但要会读有字之书,而且要会读“无字之书”。这“活”的书本、“无字之书”,便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际和社会实践。1930年在赣南闽西写下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以指导中国革命。

  提出了“挤”和“钻”的具体学习方法。延安时期,他针对学习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没有功夫”和“看不懂”问题,提出了用“挤”和“钻”的办法分别解决。忙的时候,用“挤”来解决。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小时来学习。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

  指出,学习有两种完全对立的态度:一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主要包括“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关于“有的放矢”,他指出:“‘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关于“实事求是”,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还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他针对党内出现的自足自满的不良风气,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建立健全各项学习机构和学习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习的保障。特别注重学习制度的建设,他在延安时期反复强调:“们不仅看看书就算了,而且要有组织地学习。全国各级党部,边区各级政府,各个民众团体,各类学校,都须设立这样的机关,建立这样的制度,来领导并进行学习。在军队里也是一样,要设立教育部,建立起学习制度。”在他的倡导下,中央规定从1940年起,以后每年的5月5日作为干部学习节。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公务人员每天学习两小时。

  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主张,中国人在学习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这种学风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他指出:“中国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出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从狭隘的经验出发,忽视理论,不注重学习,凭经验办事,给党的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教条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出发,抛弃马列主义的实质,把它的个别词句当作教条到处乱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