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学习方法 >普通孩子逆袭成为学霸只因用对了这些学习方法

普通孩子逆袭成为学霸只因用对了这些学习方法

时间:

  今天的主题是世界名校十大学习方法。我的观点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学霸。什么叫学霸?

  学霸就是:第一,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第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三,有韧劲、抗挫力,以及持续向上的力量。

  那么现在我们就是讲讲学习方法这一块。全世界有非常多的学习方法,我们不需要把所有方法都塞给孩子,让他们都掌握。一个孩子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带动着养成好的习惯,我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

  所以今天我会从这十个方法里面,抽那么六七个给大家详细拆解一下,回到底层逻辑,同时举例。

  在讲解之前,给大吉分享两个小小的感悟。我在上学的时候,就感觉自己不太聪明,但是呢学习成绩又非常好,每一次考试在全校都是前十名,前二十名的。只是我心理素质不好,情绪波动比较厉害。所以如果说我的成绩能够保持一个好的名次,后来我觉得是因为做笔记这件事情。

  而大多数人是只看结果的,一看别人的名次好,就说别人聪明、有天赋还认真刻苦。其实每一个所谓的学霸,你仔细拆解一下,很有可能就是他们在学习风格、学习方法、专注力/抗挫力这三点中的某一个点上做得比较好,或者说父母引导很有一套。

  在学习方法这一方面,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从1994年到现在已经将近三十年了,一直在做笔记。

  第二个呢,你看我现在有三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老大呢就很专注,一个人学习成绩也挺好的。老二呢就坐不住,学习专注力不够,成绩中等偏上。有时候就会很着急,而且又不能在他面前总是说你要向哥哥学习,因为老二本来就有压力,你这样一说,他更加觉得在你眼中哥哥永远是优秀的,他会针对你的对事不对人变成对人不对事。

  在这个时候呢,我突然发现同伴学习法适合我们家老二,他可能是那种动觉型学习风格,就是他是在行动体验当中学习。所以他只要有一个小伙伴一起来我们家或者他去别人家,无论是阅读还是做作业或者干别的事情,就很专注。

  第一个就是给大家减压,不需要每天歇斯底里的特别焦虑,觉得自己孩子没有希望了,自己孩子天赋不行,自己家的环境不行,自己也没有读研究生或者说自己没上大学,总之就是不要有那么强烈的自责。

  第二个呢就是记住:少就是多,Less is more,找到适合你孩子的学习风格、学习方法,一个就可以。

  那么下面我就从十大学习方法里面抽几个个重点给大家详细拆解一下,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我的理念是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学习方法,刻意练习,然后学习,养成习惯,就非常棒了。记住这句话:学习风格+学习方法+韧劲=学习的逆袭。

  费曼学习法被称为全世界最厉害的最高效的学习方法。费曼是一位知名的美国物理学家,在1965年因为量子电动力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被广为传颂的是他的个人风格,个人有三种风格:

  第一就是兴趣非常广泛,无论画画、打鼓、桑巴舞等都很熟悉。周游世界,非常博学。

  第二,这个人很轻松幽默,不修边幅。同时他对于人都一视同仁,认为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以学识来认识别人,以学识和别人打交道,非常本真的一个人。

  第三,众所周知,他说过一句名言就是,任何一个大学教授,如果你跟十八岁的大一学生去讲课,他们听不明白,那你就是一个失败的教授。

  所以他在讲物理课的时候,看了沿用下来很多的物理学教材都太深奥了,后来就自己写了一套物理学讲义,到今天《费曼物理学讲义》仍在全世界发行,因为他能够把物理讲得深入浅出。

  费曼学习法,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任何你在学校学过的或者自学看到过的一些内容原理,都能够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归纳总结,然后解释给周围的人听。

  那费曼学习法在我看来为什么如此之厉害?我们知道,学习有三个境界:记忆——理解——创造。在我看来,费曼学习之所以全世界如此之流行,运用的人越会用,越用越厉害,不断地在建构你的知识体系,建构你的这个思维方式,让你变得更通透,原因是因为费曼学习法直接把学习三境界像一根针一样刺穿了。

  记忆没有太大价值,但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能够理解,理解之后,还能够讲给别人,你讲的越多,每一次都是一个重组重构,慢慢你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的想法再加上你身体力行去行动,你很有可能会创造,哪怕是这种微创性,就是在别人的基础上改造一下,形成自己方法,那也是创造,大家懂得吗?

  所以一个方法能够穿透学习的三个境界,费曼学习法的魔力在于这里,它能把你的知识变成见识,知识和见识是不一样的,我们说见天地见众生,最后见自己。知识变成见识中间你要经过经验的累积,要经过只形成自己的能力体系,然后融会贯通变成见识,不是说见的人多就有见识的,那费曼学习法就是见天地见众生。你在这过程当中能够不断总结归纳、提炼解释给这人听,再加上你的践行,你会变得越来越厉害的。

  第二步:角色扮演,孩子是老师,家长是学生,然后把选定的内容或概念通俗易懂地讲一遍;

  第四步:盖上书本,然后把刚才讲过的内容再讲一遍。这次讲的时候尽量再把时间缩短一下,讲得更加的通俗一点。

  看这四步走的流程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我跟你说完运用费曼学习法的五大误区之后,你就幡然醒悟了,认为也没那么简单了。

  第一个,我前面说过了,费曼学习法的本质不是输出,是解释。所以本质理解错了,孩子用起来也不会有什么起色,因为他还是没有理解。

  第二个就是角色没有真正执行。为什么?因为让孩子当小老师,家长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老师还在讲的时候,就算遇到了一些挑战,你都不应该去斥责老师是吧?最多给老师一些关键词的提醒引导。

  很多家长说好,我试用一下费曼学习法,结果孩子刚开始讲,比如说讲一首古诗词,还讲一讲李白当年的经历,刚讲了半分钟,结结巴巴的,然后家长就说你怎么搞的啊,你到底听懂学会了没有啊,到底记住没有啊?

  所以家长在引导孩子费曼学习法始于践行的时候,真的你的角色就是学生,请你对老师有一定的尊重,好不好?

  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先兴趣后学科。也就是说,当你没有在孩子身上应用过费曼学习法的时候,千万不要上来先从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考试科目开始运用,先兴趣,先让孩子养成应用费曼学习法的习惯,让他感受到它的妙处,或者说他在这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再迁移到学科学习上。

  先兴趣后学科的意思是,比如说孩子最近在玩乐高,他并没有按照说明书去拼积木,而是给你讲自己背后的思考。哪怕孩子最近在玩一个游戏,让孩子给你讲一讲最喜欢的三款益智游戏,游戏机制是这怎样的、怎么通关,等等,这都是费曼学习法。

  我们讲出来的时候就是在输出。但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愿意口头表达的,所以很多人一开始应用费曼学习法的时候,很多人都卡在了输出方式上,孩子根本就不愿意开口。

  然后有些家长就突然一下火了,训斥孩子说,你在学校的演讲比赛从来不参加,老师让你在班里面每个人读课文你也不愿意读,现在妈妈关着门在家里让你说一说,你也不肯,你还想怎么样?

  你看原形毕露,可怜天下父母心。请你记住输出方式有一百种,找到适合你孩子的,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画出来?能不能写出来?能不能演出来?

  还有就是不要忘记什么叫个人表达,就是孩子不愿意当着别人的面说包括父母,但是他自己的话,如果你给他鼓励甚至一些激励机制,我觉得很多孩子其实是愿意的。

  那么如果你有机会偷偷的把他录音用的软件,录音转文字,然后你就说,你看你虽然没有在公共地方说出来,但是你自己说出来也在表达,并且妈妈给你整理成文字了,多有成就感啊!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口头表达不畅,就说费曼学习法在我家运用不起来,找到适合孩子的一个表达方式,有的孩子不喜欢说,也不喜欢写,他喜欢画,你就让他画,无论是画画还是画思维导图,画完之后呢,你用这种欣赏式的探寻问他,哎?这个没看明白,你画的是什么?你通过口头交流,你问他回答,做一个对话,对话的同时旁边放个语音备忘录,或者讯飞语记,最后整理成一篇文章,稍微梳理一下就行了。然后你拿着这篇文章,给孩子说这就是你讲给妈妈的全部内容,他会特别有成就感。

  复盘时最重要的是对你不太懂的地方,你要去找到那个点,自己究竟卡在哪里?我经常说,那个点卡在那儿,你最好的理解方式就是举例,尤其是数理化这一方面,如果你能够有一个生活当中的案例,能够解释那个原理就非常棒。否则的话,你查更多的那种原理式的理论的资料,还是一知半解。

  比如说,孩子在牛顿第二定律这里卡住了,请你举两个生活当中的使用场景,让他理解这个原理。

  所以复盘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复盘的那个卡住的点跟你自己发生关联,或者说用生活例子、生活场景、生活案例能够去诠释它,那是最好。

  第一,孩子没有应用过基本时间管理方法的,比如说十岁以下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用番茄钟时间管理。

  第二,时间统计法是我个人应用过的、实践过的,在中小学生当中最有效、最简单的时间管理方法。

  第三,时间管理的本质是选择,不是效率。时间管理的本质不是单位时间产出更多,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而是如何去区分优先级,如何让当下做的事情既重要又紧急又喜欢。

  首先就是他特别关注这个钟表时间,五分钟、二十五分钟。而孩子在低龄的时候,他更关注心理时间,我们大人更关注物理的钟表时间。心理时间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做自己不喜欢事情的时候度日如年。所以孩子对于物理时间没有那么强烈的概念。

  其次,番茄钟时间管理太强调效率了,一定会问孩子这二十五分钟你学的怎么样?有什么输出产出?这个方法把时间切得太碎了,孩子就好比带上了枷锁。

  所以你看很多孩子他用番茄钟时间管理,最后的效果就是二十五分钟之后,休息五分钟,然后第二个番茄钟就不愿意开始了。

  所以,除非一些孩子真的从小就在父母的影响下特别有时间观念,或者做过一些时间规划的实践,我觉得还能用一用番茄钟,其他绝大多数孩子,恕我直言,使用番茄钟时间管理只会适得其反,让你觉得很纠结,还自我否定。

  我昨天还在Netflix上看了一部财商纪录片,就叫《致富攻略》(How to Get Rich),里面专门去采访了各种人,关于他们如何花钱、赚钱、投资。然后帮他们梳理他们是怎么样变富或者陷入财务危机的。

  然后里面每个人都应该回答一个关键词,就是说,你觉得什么叫富有?一开始大家都是说我要有自己的房子,有储蓄,不会为了一些突发的财务支出而烧脑,等等。但是最终他们对富有的定义了就不一样了,变成了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积极向上,同时呢干的事情是自己喜欢干的,而且你可以自由支配时间。

  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时间管理也是。什么叫时间自由?时间富有?其实一样的,当我们把时间管理的本质理解成为效率的时候,你就每天想着我应该怎么样让孩子多阅读,一定要把书读完,一定要让孩子讲给你听。就是他特别像考试一样,去衡量孩子每一个时间产出,最后就是越来越卷嘛。

  所以时间统计法就是让一个人在时间上学会做选择,做自己旁观者的一种管理方法。所以他才高效,我认为才流行,真正让你脱离内卷,至少没那么卷。

  时间统计法特别适合中小学生,哪怕孩子只有八岁。它的流程比费曼学习法四步走还简单。

  第一就是让孩子从整体上学会时间管理,要养成习惯的,先总再分嘛。与其每天爬格子,不如先看一看我这个星期到底在干什么,列了八件事情,需要合理分配时间去做,然后标记出最重要的一两件事,每周每月的中信可能都不太一样。让孩子一开始就知道时间管理的本质是做选择,自己也会有自驱力去做。

  最怕的就是一个人每天琳琅满目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问问自己今天做哪一件事情最有成就感,一件都想不起来,这是多么浑浑噩噩的一种生活状态。

  第二就是与其先去密密麻麻计划时间,不如事后去总结时间。为什么?我一直说孩子更关注心理时间,对于时间观念没有那么强烈,对于自己喜欢的专注的事物就是非常容易有心流的感觉。

  而且孩子看的是对错,他喜欢的就是对的,他不喜欢的就是错的,而家长看的是利弊。比如说,运动是好的,但是一直运动的时间太久,家长就觉得会影响学习,看的是利弊。孩子不是这样想的,所以你一开始用密密麻麻的表格做计划,他遵守不了,还会变得比较枷锁。

  第三,周末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做一个复盘。他自己就会豁然开朗很多,比如说孩子在玩游戏,你规定他每天可以玩游戏,但是每周一到周五不超过半小时,周末不超过一小时。

  然后他在周末的时候看到他的每天玩游戏时间的波浪曲线时,他会至少会有两种感触。第一种感触,他会感觉到妈妈是开明的,没有剥夺他玩游戏的权利,即使某一天孩子玩超时了,也不要歇斯底里地责骂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妈妈提醒了你,妈妈希望你真的能够自觉主动,所以他能感受到这个信任空间留白。

  在这个安空间留白的边界里面,你问问他,你周一到周五半小时,周六周日一小时,你根据游戏波浪起伏,你可能发现了原本半小时,那天只用了五分钟就完成了,有些却在某些事情上投入的时间居然超过了2小时。这样你会很直观地看到孩子当时所关注、沉迷的事物是什么,当中可能藏着他未来的人生道路。

  所以说,时间统计法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可视化时间管理。从远处来说,就是让你做自己的旁观者,其次就是让时间可视化,它能够看到你时间分配的曲线。而我们过去很多家长让时间可视化,就是每天把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的时间都填满。拜托,那不是可视化,在我看来那是枷锁,那是精神和身体上的枷锁。

  第一就是你可以先从单个事情开始用时间统计法。你可以单独就阅读、打游戏、做家务、做作业,单一事物用时间统计法。因为前面说了一下子把本周的八件事情列出来然后分时间统计,大家可能还是会有压力,那就先在单一事物上用一个月,然后做时间统计。

  第二个建议呢就是一定要重视复盘,到底怎么复盘?最基本的两个方法,一是提问,二是故事思维,就跟你跟孩子讲一讲,你曾经在一些事物上没有自制力。然后呢,时间或高或低讲讲故事,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有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提问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从时间统计中学会自主实践管理。

  时间统计法这样做,其实就让孩子明白了两件事情:第一,我可以分优先级,这一周我做好最重要的两三件事情也就可以了。第二就是它没那么拧巴,没那么紧张,他得到了更多的包容,然后去分析时间。

  而我看的那部纪录片《致富攻略》讲到变富有的时候是一种选择,养育孩子也是,本质上也是一种选择。你把孩子抓得这么紧,选择了让他每天歇斯底里去参加那么多兴趣班补习班,没有选择引导孩子建立目标,进行职业探索,多读一些好书,没有给他留白,那你孩子未来变得特别的紧张,或者说在时代洪流中越卷越越累,这是你的选择呀。

  所以说,有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讲效率,不要上来就讲自己挣了多少钱,要先想一想自己身上到底有什么超能力,能解决什么问题,做什么事情能够更容易有心流的感觉,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才是真正浪费时间。

  我说过了,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对于动觉型学习风格的孩子来说,倾向于通过行动体验、也就是动手来学习,比方说用乐高学加减乘除,就比较容易了。其实用跟着乐高学数学是动觉型加视觉型学习风格。所以你看如果孩子能够和几个同伴一起学习会更适合,更加的如鱼得水。

  第二就是,很多孩子不听父母的,听同伴的,尤其是10岁以上的孩子,父母说教的价值远远不如他一个好朋友对他的叮嘱。所以同伴学习其实就是假借同伴学习的名义,让孩子把不听父母的这些内容听同伴的而创造一个机会。

  第三,即使好朋友的叮嘱,孩子未必会听,但也会潜移默化地从同伴身上得到启发,养成习惯。

  大家知道同伴学习为什么重要,最后再说一下同伴学习千万不要拘泥于形式。一般来说同伴学习会有两种场景。第一种就是一起做作业,第二种场景是读书会。

  我想说,所谓的同伴学习法,是指针对当下你希望孩子提升的某一种能力,而制造出一个同伴一起沟通交流的机会的学习方法。

  未必是为了读书会而读书会,也未必只是把他们放到一起做作业。就是当你的孩子现在在学习上、成长上,甚至包括早恋等等,你有什么关于孩子学习、能力品格提高有困惑,我们都可以营造一个同伴学习交流的氛围,来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所以这就是假借共同学习的名义,解决成长的难题。

  比如说你的孩子比较喜欢踢球,那么首先呢要组建一个同样喜欢踢球的兴趣小组,邀请同学以及他们的家长,一起出去玩。踢完球之后呢,还可以分好小组,两个人一小组,或者说三个人一小组,开展一个跟足球相关的读书会。

  第二,确定任务,家长引导、鼓励孩子自己确定任务。比如说以梅西的传记阅读为例,确定两项任务,第一项任务呢就是共读梅西传记,找到梅西身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两件事情,并且讨论为什么这个事儿你觉得最重要。第二个任务,就是看一看找一找梅西比赛中最关键的一个进球,孩子们可以到旁边模仿切磋一下球技。

  第三,分配角色。在读书会上,谁去领读?谁当主持人?这些角色都要去分配好。

  第四,协作学习。因为分组了,所以最后要以小组的名义去产出内容。比如说梅西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两个内容,两个关键词是什么?每个小组要出一张海报,最后以海报的方式表达出来。

  第五,互相评价。无论是读书本身,复盘读完这本书,你从梅西身上得到的最大启发,还是模仿梅西的球技,都可以互相评价,互相交流。

  第六,总结复盘。交流学习完以后,每个孩子可以想想有哪一点可以未来在学习生活当中的作用是什么?每个孩子说一个点就行了。

  有家长朋友问说,我也按照你这个流程去引导孩子了,以书、电影、纪录片作为载体,但孩子做着做着就不愿意沉浸下去了。换句话说,就是怎么样做读书会,才能让孩子对读书的内容本身非常有兴趣呢?

  无论读书会还是讨论其他内容,哪怕一个人在家读一本书,怎么让孩子学会深度阅读?而且这个深度阅读吧还有点意思,孩子一旦觉得有趣自然就愿意读下去了。

  所以接下来我说一说,如果无论是你家庭读书会、同伴读书会,怎么样让孩子觉得阅读是有趣的。然后还能够有深度,我给你几个方法。

  分析故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5w1h(who,where,when,what,why,how)。然后让孩子填表就行了。这基本上对于十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至少是一个刻意练习。无论他做科普,尤其是小说类的或者说故事类的,他学会用5w1h分析故事。

  你想想一个八岁的孩子,他们读了一本小说,组织一个读书会,有主持人,两个人一个小组,然后根据5w1h把所有要素都填在一张海报上,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怎么做的,以及从这个人物故事当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这是分析故事。

  第二个,我和好书(穿越式阅读)。穿越式阅读指的是好书里面那个场景、人物,你能够穿越进去,身临其境,然后去参与。比如说,哈利·波特在危难时刻见到了你的孩子,你孩子会怎么帮助他?

  乔布斯在1986年被自己创办的公司踢出董事会,然后在餐厅吃饭的时候碰到了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会怎么跟乔布斯去说一番话?

  穿越式阅读法指的是让孩子和书中的场景人物建立关联,提出问题,这种方式真的是非常有趣好玩。

  第三,改变角度。改变角度就是从书里面的故事场景中抽取出来,换角度。比如说最常见的就是“愚公移山”,过去我们小时候就是觉得愚公这样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今天你换角度,从不同角度看待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

  有孩子就会说,我认为愚公应该搬家。无论孩子说什么,我们都不用笑他们,因为思考任何问题都有不同的维度,我们要先听一听孩子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讲的,多去引导,孩子思考得会越深入,得到的启发和收获也会跟普通阅读差别很大。

  因为平常很多家长跟孩子说的最多的就是,问孩子这本书读完之后你都读到了什么?这本书在讲什么?他不愿意讲。当然不愿意讲了,因为你问的问题好无聊啊,任何一本书都说你读完读到了什么,你读懂了没有,你得到了什么是吧?这个问题非常无趣。

  正确的姿势应该是读孩子所读,然后呢用上面这几种方式方法吸引他。比如说孩子读了乔布斯传之后,问他你知道1986-1997那十几年你觉得乔布斯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是给孩子建立共鸣而提的问题,具象好玩。

  然后改变角度,从“龟兔赛跑”这样简单的故事中都可以提一个好问题,引导孩子就这一个问题展开提问,锻炼孩子的思维方式、同理心、探索能力。

  第四,重启书名。重启书名指的是让孩子给自己读过的一本书起三个新的书名。你想想起书名这个事儿,是非常考验人的综合能力的。首先,你必须归纳里面的主题;其次,你必须简单直接或者富有深意。最后,你不能只是自己喜欢,还得想象一下摆在书店或者放在网上书城,让别人一目了然,有感觉。

  重新书名特别好玩,比如说华哥的《世界是我们的课堂》这个书在出版的时候至少有十个书名。因为“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是少年商学院的slogan,所以出版社呢就出这样的书名。其实不好卖,书名就输给别人了。但是出版社总编辑坚持认为这书名是不错的。我特别感慨,因为我既做过记者,做过编辑,开过出版工作室,所以我知道就是不要去干涉别人太多工作。他们就起了很多书名,我也起了几个,起书名过程当中,其实是很好的梳理逻辑,表达自己洞见的一个过程。

  大家可以随便从家里的书架上摸一本书,像抽盲盒一样,或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最近读到的一本好书,让他重新为这个书起三个书名,或者说拿一本大家都读过的好书,然后家里每个人为这个书重启一个书名或者两个书名,再用纸贴到墙上投投票,看谁写的书名最厉害。这过程你看又轻松,又不用借助电子屏幕,又好玩,又能够提升孩子对于这个书的内容的深度理解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思考荒谬,是我在过去的一年有意引导孩子做的一件事。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太复杂了,有时候让我喘不过气来,有的时候一些黑的被人说成白的,白的又被人说成黑的。我们太缺乏批判性思维了。我们的孩子看到市面上任何别人说的观点,都把它当成新闻。很多时候特别奇葩的一些事儿就发生了,每天就好像生活在一个真空里面,还不得自知。

  所以思考荒谬的意思是我让孩子找到你觉得理所当然事情的奇葩的一面,或者说不合理的一面,比如说愚公移山,如果你不认可愚公,哪一点不认可?或者说你觉得这个故事最荒谬的地方体现在哪里?我让孩子任何时候都带着质疑。

  在华哥书里面也讲到过一个故事叫作《犹太女孩的 3 个答案》,里面一位长老为了考验女儿问了一个问题:“有一对双胞胎进入烟囱打扫,出来之后,一人脸黑,一人脸白,请问谁会先去洗脸?”

  他女儿说了两个答案,长老都不满意,但依然大胆说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明明是一对双胞胎,从同一个烟囱进去,同一个烟囱出来,一个人的脸变成黑的,一个人的脸变成白的呢?这可能吗?”

  这个问题非常好。很简单的故事,足以说明了:敢于质疑,学会提问,才是最大的诚实。所以这是我想说的。